中國先秦以陰陽五行說為中心思想的流派。由天文傢、占星傢演變而來。戰國時極盛。漢代稱陰陽傢,與儒、墨等並列為六傢或九流十傢。《漢書·藝文志》著錄68傢著述1 300餘篇。代表文獻有《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十二紀》。代表人有鄒衍。以陰陽五行說解釋季節變化和農作物生長規律,按照事物本性和相互作用說明世界變化,有辯證法思想。以“陰陽消息”、“五德轉移”解釋王朝更替,提倡“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與儒傢思孟學派有較密切聯繫。把自然和社會混同,用天象變化比附附人事吉兇,結合科學和巫術,流於“天人感應”的神秘主義。對以後哲學思想發展產生復雜影響。《黃帝內經》作者和東漢王充把陰陽五行說中的科學成分發展為天道自然觀,董仲舒和讖緯之學則把其中的迷信成分發展為系統的神學目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