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綱真獸類一目。通稱蝙蝠(為廣義的蝙蝠,窄義的蝙蝠指小蝙蝠亞目)。哺乳動物中唯一能真正飛行的類群。主要特徵:①具有適於飛行的結構——翼膜。翼膜一對,薄而多毛,由前肢特化形成,並向前伸至肩部,向後伸至後肢和尾部。翼膜狹長者的飛行速度高於翼膜寬短者。飛行速度一般15~50千米/時。②前足拇指和後足5趾均具爪,所以很多種類停息時均能夠以後足倒鉤。③胸骨、胸肌發達,龍骨突起,以適於飛行行。④大多數種類具有敏銳的聽覺定向系統(或稱回聲定位系統)。由口腔或鼻部放出30~100千赫的超聲波,依靠高度特化的耳接受。可依此捕捉黑暗中飛行的昆蟲,躲避障礙物,並在個體之間實施交流。⑤為夜行性動物,多群棲。白天憩息,夜晚活動和覓食;群棲中的個體由幾十隻可至幾十萬隻,棲息於巖穴溶洞、石縫懸崖、房簷瓦隙、樹洞樹冠。

  現生種有19科近千種,世界性分佈,種類和數量之多在哺乳動物中都僅次嚙齒目。中國有6科約100種,常見的有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依據形態特征和食性分為兩大類:①大蝙蝠類(亞目),又稱大翼手類。體型較大,大者吸血狐蝠(又稱馬來大狐蝠Pteropus vampyrus)體重可達1千克左右,翼展長約1.5米;眼發達,視覺良好,多以視覺定位,有的在黑暗中能發光;吻較長,多以花果為食,有吸血者。下僅有1科,即狐蝠科(Pteropodidael),有近200種。此科蝙蝠,紅色,因頭部似狐貍而得名狐蝠,又名飛狐;因多以花果為食,亦名果蝠。②小蝙蝠類(亞目),又稱小翼手類。多數體型較小,小者基蒂氏豬鼻蝠(又稱凹臉蝠Craseonycteris thonglongyai)重僅4克,翼展僅約15厘米;眼小,在黑暗中看不見東西,全部以聽覺回聲定位和捕食;吻較短,以食昆蟲為主,間有吸血者或食花果者。包括18科,約800種。

  起源於食蟲類。最早翼手目化石發現於始新世早期,包括北美的食指伊神蝠Icaronycteris index)、德國的類樹鼩古蝠Palaeochiropteryx tupaiodon)。它們都保存有完整骨架和印模,表明當時它們都已完全適應飛行,因此翼手目的產生應在始新世之前。中國最早的翼手目化石是發現於山西垣曲始新世中期的謝氏石蝠。山東臨朐山旺中新世的意外山旺蝠Shanwangia unexpectuta)則保存有翼膜印痕。江蘇、安徽等上新世洞穴裂隙中也保存一些翼手目的完整化石。北京周口店第四紀洞穴堆積中發現翼手類化石8屬10種。

  翼手目動物捕食昆蟲和老鼠等而有益人類,洞穴中的糞便則是上好的磷肥。一些吸血蝙蝠是病原體的宿主和傳播者,如狂犬病。可傳播花粉,但也可給果樹帶來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