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的民間音樂有那不勒斯街頭小調、威尼斯船歌、塔蘭泰拉舞曲、西西裡舞曲等,是城市音樂或流入城市後而逐漸城市化瞭的民間音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音樂民族學傢認為義大利民間音樂可分為4個地區:①地中海(南方)地區。音樂以清晰的曲調(而不是以和聲或節奏)為基礎;調式體系是小調性的,可能有近東和印度的影響。②北方地區。曲調以三和弦的和絃音為主;調式為現代的大調和幾種小調;曲調華麗而有裝飾性,常是複調的合唱。③中部地區。曲調華麗,富於裝飾性;多為獨唱;節奏有嚴格的和和自由的;歌詞多為抒情的。④撒丁地區。有復雜的多聲部結構的四重唱;歌手嗓音深沉,曲調華麗,多裝飾音,近似西班牙–阿拉伯風格。

意大利15世紀的宮廷音樂演奏

  早期的專業音樂發展繼承瞭古希臘羅馬的音樂文化,與基督教有密切關系。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的音樂理論傢亞裡士多塞諾斯生在意大利的塔蘭托,那裡後來成為羅馬音樂文化中心。古羅馬音樂除軍樂外,高度發達的聲樂和戲劇音樂都來自古希臘。

  中世紀 從4世紀起,基督教的禮拜儀式中,日課以唱猶太教的“詩篇”為主,加添瞭源於敘利亞的“交替合唱”,並且采用瞭源於古希臘和敘利亞的“贊歌”形式。

  9世紀,法國的“西昆斯”(散文詩花腔歌調)和“特羅普”(填詞花腔歌調)在意大利盛行起來,受到教會的反對,除少數歌調外,其餘全部禁止傳唱。中世紀的樂譜都是采用符號記譜法,但不能表明準確的音程。10世紀,圭多(阿雷佐的)發明瞭有線記譜法,他還創造瞭六聲的音階唱名法,今日盛行的音階唱名法就是從它改進來的。

  8世紀以前的世俗音樂,今日已無從考證。從19世紀發現的世俗音樂的符號譜來看,歌詞為拉丁語,節奏比宗教音樂復雜。11世紀,法國的吟唱詩人流入意大利,不久意大利也出現瞭吟唱詩人。他們不限於為宮廷服務,也為市民階層服務。他們所唱的內容多為世俗化的宗教詩。12~13世紀,意大利吟唱詩人的創作十分繁榮,曲調豐富,但由於是口傳的,已經散佚。

  文藝復興時期 14世紀以後,以佛羅倫薩為中心,形成早期文藝復興的音樂風格的“新藝術”時代,奠定瞭世俗性的二聲部、三聲部的抒情歌曲(如牧歌、巴拉塔)、風俗歌曲(如獵歌)及器樂繁榮的基礎。當時最大的作曲傢是佛羅倫薩的管風琴傢、盲人音樂傢F.蘭迪尼。這時定量記譜法已經流傳。在音樂創作中隻承認三度和六度,禁用平行五度和八度;感情豐富的多聲部音樂與詩詞結合得很緊密。15世紀末是有伴奏的新的世俗歌曲體裁“弗羅托拉”的繁榮時期。

  16世紀,威尼斯樂派的鼻祖,佛蘭德作曲傢A.維拉爾特在威尼斯定居。他是二重唱和器樂曲裡切爾卡的創始人。維拉爾特和他的弟子們把“弗羅托拉”與佛蘭德樂派的復調技巧相結合,創作出新的牧歌。繼維拉爾特之後,A.加佈裡埃利和他的侄子G.加佈裡埃利發展瞭威尼斯樂派的獨特風格:力度變化鮮明,廣泛采用裝飾手法,合唱和器樂合奏(管風琴、樂隊合奏)形成對比。

  16世紀末在托斯卡納、費拉拉和佛羅倫薩都掀起瞭戲劇與音樂相結合的運動,同時也是從復調音樂向主調音樂轉變的過程。在佛羅倫薩,以理論傢V.加利萊伊為首的“佛羅倫薩夥伴”藝術小組,要求復興古希臘悲劇和擺脫尼德蘭復調音樂壓倒一切的傳統影響,確立瞭敘唱風格的最初的歌劇形式。代表作曲傢是J.佩裡G.卡奇尼E.de卡瓦列裡。室內康塔塔以牧歌為主要基礎在佛羅倫薩、威尼斯、羅馬、博洛尼亞等地發展起來,在A.斯卡拉蒂的創作中達到完美的形式。教會康塔塔是從經文歌演變而成。從F.內裡的“勞達”中產生瞭清唱劇的萌芽。

  巴羅克和古典主義時期 17~18世紀之交,歌劇藝術中心從威尼斯移到那不勒斯。以斯卡拉蒂為首的那不勒斯樂派發展瞭正歌劇體裁,在歌劇詠嘆調和序曲等形式的發展上都有重大貢獻。在器樂方面,從“法國坎佐納”、歌劇的管弦樂中所用的數字低音技術演變出與合奏協奏曲有密切關系的所謂“裡托內洛體”的反復形式;由三重奏鳴曲、固定低音等演變出瞭變奏曲式。這時宗教奏鳴曲和室內奏鳴曲有很大發展。G.托雷利、A.科雷利、A.維瓦爾第等人的創作成為意大利巴羅克音樂的典范。

  18世紀的意大利音樂進入由巴羅克向古典主義轉變的時期。作曲傢在器樂創作中廢除瞭數字低音,探索新的體裁。D.斯卡拉蒂受法國洛可可風格的影響,寫瞭許多富於個性的哈普西科德奏鳴曲。1709年B.克裡斯托福裡發明瞭用小槌擊弦的近代鋼琴。M.克萊門蒂奠定瞭近代鋼琴演奏技術的基礎。以G.B.薩馬蒂尼為代表的米蘭音樂傢們寫作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曲,開古典主義音樂之先河。傑出的大提琴傢L.博凱裡尼是18世紀交響音樂和室內樂的大師之一。

  19世紀的歌劇和器樂 小提琴傢和作曲傢N.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特別是《24首隨想曲》)優美如歌,富於大膽的幻想和獨出心裁的構思,他的演出和創作,對德國、奧地利和法國等歐洲浪漫主義器樂的發展起瞭推動作用。G.羅西尼的許多歌劇,尤其是1829年在巴黎上演的英雄歷史歌劇《威廉·退爾》發出瞭解放祖國的熱情號召。G.威爾第的愛國歷史劇《納佈科》《第一次十字軍遠征中的倫巴德人》《阿蒂拉》中的詠嘆調與合唱,鼓舞瞭意大利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這時意大利的著名歌唱傢輩出,形成瞭意大利美聲學派的傳統。意大利歌劇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在G.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中得到瞭充分體現。音樂正劇在威爾第的《弄臣》、《茶花女》中得到發展和深化。19世紀70~80年代,意大利歌劇進入威爾第派與R.瓦格納派之爭的時期,當時大部分青年作曲傢成瞭“瓦格納迷”,常常流之於單純模仿,代表作曲傢為A.博伊托,他的歌劇《靡菲斯特》在當時享有盛名。

  現代音樂 19世紀末意大利器樂在德國的後期浪漫派和法國印象派的影響下開始復興。這時最突出的是鋼琴傢、作曲傢F.佈索尼。他的創作借鑒德國J.S.巴赫、R.舒曼、F.門德爾松,尤其是J.勃拉姆斯的傳統。卡塞拉組織瞭“意大利現代音樂協會”,所創作的大型作品有3部交響曲和3部歌劇,其中最受人們歡迎的作品,是他在1909年創作的以西西裡和那不勒斯民間曲調為基礎的管弦樂曲《意大利》。意大利器樂復興的最主要的作曲傢是O.雷斯皮吉。他在配器上受R.施特勞斯、N.A.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影響,在和聲上受法國印象派的影響,在結構上則受德國音樂的影響。

  在現代歌劇創作方面,代表作曲傢是I.皮澤蒂。他的創作風格是在鉆研民族音樂的古典傳統基礎上形成的。他在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歌劇,把意大利真實主義歌劇的特點與C.德彪西式的細膩的朗誦結合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沉鐘》(1927),以及晚期他轉向新古典主義後,自由改編的C.蒙特威爾第的歌劇《奧爾甫斯》(1935)等。

  法西斯政權統治時代,一些作曲傢受到所謂“民族的”、“歷史主義”的蠱惑宣傳和配合政治要求的影響。如卡塞拉所作的神秘劇《誘惑的沙漠》,就以雄偉的風格美化意大利對阿比西尼亞的侵略。L.達拉皮科拉則堅決反對法西斯政權及其藝術政策。他的獨幕歌劇《夜飛行》(1940)和《囚徒》,曾在許多國傢的電視臺播放。他的大型合唱組歌《囚徒之歌》,由《瑪麗·斯圖加特的祈禱》、《博埃蒂奧的號召》、《薩沃納羅拉的訣別之歌》三部組成,是抗議法西斯恐怖統治和支援人民抵抗運動的力作。

  20世紀40年代許多作曲傢包括馬利皮耶羅都轉向嚴格的十二音技法,而50年代知名的C.托尼、L.諾諾、B.馬代爾納、L.貝裡奧都是受後期A.von韋伯恩派和先鋒派思潮影響的激進作曲傢。諾諾信奉馬克思主義,認識到必須創作為人民所理解的藝術,在創作中註意引用通俗的音樂語言,采用富有特色的民間舞蹈節奏;他寫的歌劇《褊狹的1960年》(1961),反映瞭反對阿爾及利亞戰爭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