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政區。西漢武帝以《禹貢》梁州益以新開闢西南夷地置,故名。為元封五年(前106)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省察蜀、廣漢、漢中、武都、巴、犍為、越嶲、牂柯、益州九郡。相當今四川、貴州、雲南三省大部,湖北西北部和甘肅省東南小部。益州北部成都平原,自戰國秦蜀守李冰建都江堰以來,灌溉稻田,膏潤稼穡,成為“天府”之國。西漢末,公孫述割據益州,自立為蜀王,都成都。蜀地肥饒,兵力精強,遠方士庶多往歸之。當時中原戰亂,人庶相食,而“蜀地沃野千裡,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穀而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幹,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後漢書·公孫述傳》)。東漢時北部武都郡地分屬涼州,轄境內縮無甘南之地;南部因永平十二年(公元69)哀牢夷內屬,增置永昌郡,轄境南擴至薩爾溫江和緬甸北部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流域。省察巴、蜀、漢中、廣漢、犍為、越嶲、牂柯、益州、永昌九郡,蜀郡、廣漢、犍為三屬國。治雒縣(今四川廣漢市北);中平中移治綿竹縣(今四川德陽市東北);興平中又移治成都縣(今成都市)。東漢末劉焉為益州牧,時中原戰亂,“南陽、三輔民數萬戶流入益州,焉悉收以為眾,名曰東州兵”。益州實力更強大。劉備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三國魏平蜀,分東北部置梁州;西晉泰始七年(271)分南中四郡為寧州,益州轄境縮小。晉末李特、李雄父子割據益州,建立成(漢)政權。東晉永和三年(347)桓溫平李氏,地入東晉。後又為前秦苻堅所有。太元八年(383)復為晉有。其後益州地方勢力反叛無常。南朝梁及西魏、北周都有分置,益州轄境不斷縮小。

  隋唐益州為二級政區,僅轄有今四川成都、新都、雙流、郫縣、溫江等市、縣地。為西南重鎮,常以親王任益州大都督,以重臣大都督府長史。唐天寶元年(742)改為蜀郡。至德二載(757)因為玄宗駐蹕之地升為成都府。建號南京。上元元年(760)撤銷京號。後為劍南西川節度使治所。因成都商業經濟發達,故時有“揚一益二”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