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詩人、小說傢、劇作傢。生於烏克蘭卡爾尼克一個小貴族傢庭,卒於波蘭華沙斯塔維斯科。1912~1918年在基輔一所大學學習法律和音樂。1919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同時在華沙和杜維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組織“斯卡曼德爾”詩社。1927~1932年在外交部門工作,曾遊歷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這一時期發表的詩集《白晝和黑夜集》(1929)、《回到歐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記述瞭詩人遊歷國外的各種感受,同時表達瞭瞭詩人的藝術觀。長篇歷史小說《紅色的盾牌》(1934)反映瞭波蘭11世紀的社會風貌。劇本《諾昂之夏》(1936)寫肖邦住在法國女作傢喬治桑的宅邸諾昂山莊一段時期的生活感受。《假面舞會》(1939)寫俄國詩人A.S.普希金住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皇宮裡的一段經歷。他戰前的作品常表現出孤獨感,以普通人的遭遇來反映時代的面貌,有的流露出悲觀主義情緒。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任波蘭議會議員、保衛和平者委員會主席和作協主席。他的詩集《另外的生活》(1938)、《奧林匹克頌》(1948)揭露德國法西斯屠殺各國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1954)、《陰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節》(1963)、《一整年》(1966)、《意大利歌手》(1974)、《氣象圖》(1977)和《黃昏的音樂》(1980)等歌頌波蘭民族的獨立和復興,以及戰後國傢建設的成就。

  中篇小說集以《新的愛情及其他短篇小說》(1946)、《老磚瓦廠》(1946)、《意大利短篇小說》(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說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說》(1960)、《關於狗、貓和魔鬼》(1968)等寫得較為成功。中篇小說《天使嬤嬤約安娜》(1943)描寫17世紀波蘭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編成電影。長篇小說《名望和光榮》(1956~1962)通過工廠主的妻子帕烏琳娜·希萊爾、女莊園主愛韋琳娜·羅伊斯卡和伯爵雅羅什·梅申斯基三個傢庭的生活經歷,反映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的社會生活和時代面貌。此外,伊瓦什凱維奇還著有關於肖邦和巴赫的評傳等。他的作品語言質樸、流暢,情節引人入勝,心理描寫細致入微。他曾三次獲波蘭國傢文學獎一等獎,1969年獲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授予的約裡奧–居裡金質獎章,1970年獲列寧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