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補充或限制某些液體以維持機體體液平衡的治療方法。臨床上主要指維持體液中水和電解質平衡的方法,實際上靜脈營養、輸血、輸入膠體液或腹膜透析等也屬於液體療法範疇。液體療法的目的是糾正並預防體液紊亂(見電解質紊亂)。

  常用液體種類 按是否含有電解質分成兩類(表1):

表1 臨床常用用溶液的成分
溶液種類 電解質濃度(毫摩/升) Na+ K+ Cl HCO3 Ca2+ 乳酸根
非電解質液 5%~10%葡萄糖液
等滲電解質液 生理鹽水 154 154
林格氏液 147 4 155 2 林格氏乳酸鈉液
130 4 109 28 1.5 1.4%碳酸氫鈉 167
167 1/6mol乳酸鈉液 167
167

  非電解質液 包括飲用過濾水(或白開水)及5%~10%葡萄糖液。除葡萄糖能提供熱量外,非電解質液的主要功能是補充由呼吸、皮膚蒸發所失水分(不顯性失水),糾正體液高滲狀態。

  等滲含鈉液 主要有生理鹽水(0.9%NaCl溶液)、林格氏液、1.4%碳酸氫鈉及林格氏乳酸鈉液(2份生理鹽水,1份1/6摩乳酸鈉溶液)等。

  臨床上常將此兩類溶液按需要配制輸入。

  給液途徑 分為胃腸道及胃腸道外兩類。

  胃腸道 口服補液是最簡便、安全又最符合生理的補液途徑,隻在患者不能口服(如昏迷)或不宜口服(如食道病變或胃腸道瘺)時,才采用其他補液方法。必要時可采用胃管滴入、空腸造瘺管灌註等。

  胃腸道外 常用的是靜脈輸液法,可經四肢靜脈或頭皮靜脈(小兒)點滴。如病情較重或需長期應用高滲溶液,可經中心靜脈(通過頸內或鎖骨下靜脈進入上腔靜脈)輸註。以往曾一度應用皮下輸液、腹腔輸液或經動脈輸液,均因效果不佳,且並發癥多,現已很少采用。

  臨床應用 有如下幾種。  維持生理需要 正常人體不斷通過呼吸、排尿、排便等丟失一定量的水及電解質(表2),需及時飲水、進食補充。正常成人每日共排出水分2 000~2 500毫升,其中含有鈉鹽及鉀鹽,在補充生理液量的同時,需補充電解質的丟失,每日需補鈉5~9克(相當於生理鹽水500~1 000毫升)和鉀3~4克。口服補充時,一般進正常飲食即可;當在病理情況下,例如昏迷、胃腸梗阻或腹部手術後等,則需換算成相應的溶液,經靜脈輸入。

表2 正常人24小時水分攝入量和排出量
攝入量(毫升) 排出量(毫升) 飲水 1 000~1 500
尿 1 000~1 500 食物中含水 700
150 食物氧化生水 300
皮膚蒸發 500
呼吸 350 總計 2 000~2 500
總計 2 000~2 500

  糾正及預防脫水 脫水是在排出量增多(高燒、多汗、嘔吐、腹瀉、腸梗阻等),進液量不足(禁食、昏迷)或相對不足(飲水、輸液不夠)的情況下發生。隨病因、病情和初期處理而有高滲性脫水、低滲性脫水和等滲性脫水三種類型(見脫水)。鈉離子是維持液體(細胞外液)滲透壓的主要陽離子,故補充的液體也以含鈉的濃度和液量來調節,如低滲性脫水時,含鈉液輸入宜多。在糾正脫水時,還應註意有無電解質失調,並要及時糾正。例如低血鉀,在幽門梗阻嘔吐和禁食後易於發生,當患者腎功能恢復,有尿後,可在所輸液體中加入氯化鉀,使溶液氯化鉀濃度達0.1%~0.3%(相當於1 000毫升溶液中加入10%氯化鉀10~30毫升)。

  糾正酸堿失衡 關鍵在於消除病因及恢復腎功能,在HCO3丟失過多所致的代謝性酸中毒(如腸梗阻時),所需補充體液中的等滲含鈉液中,近1/3用1.4%碳酸氫鈉或1/6摩乳酸鈉溶液補充,其餘用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鹽水補充。

  治療水中毒 輕度水中毒時,限制水的攝入量即可自動恢復;嚴重者除禁水外,還需應用利尿劑。

  治療其他疾病 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酮中毒、腎功能不全等的液體療法,要參考原發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