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瑞典學者J.G.安特生1921年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的發掘而得名。主要分佈在黃河中遊地區。覆蓋地域最廣時,北抵長城沿線及河套平原,南達漢水中遊上段地區,西到隴東,東至豫中一帶。年代為西元前4900~前2900年,分為早、中、晚三期。此文化持續發展達兩千年,分佈範圍廣,文化內涵豐富,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具有類似主流文化的地位。

  仰紹文化包括不同的地方類型。早期主要有渭河流域到到河套以南的半坡類型,豫北冀南的後岡類型和漢水中上遊地區的下王崗類型。中期各地文化面貌比較一致,統歸廟底溝類型。晚期地區差異較為顯著,渭河流域和陜晉豫交界處有西王村類型,鄭州、洛陽為秦王寨類型,豫北冀南是大司空村類型,晉中以北至河套地區有義井類型和海生不浪類型。也有一種意見把仰韶文化視為一個文化群,從中再劃分出若幹考古學文化,如半坡文化後岡一期文化廟底溝文化等。

  經濟生活  仰韶文化早期已處在定居農業階段。粟是當時主要的糧食作物,其遺存在許多遺址都有發現;少數地方還出土黍殼和稻的標本。此時還種植蔬菜,品種為芥菜或白菜。早期農具有墾殖用的石斧和石鏟,收割用的石刀和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磨盤、石磨棒和石杵。中、晚期農具有所改進,出現大型的舌形有肩石鏟,流行穿孔石刀,使生產效率得到提高。中、晚期收割農具在農具總數中所占比重顯著加大,表明作物收獲量有瞭增長。

  仰韶文化的傢畜傢禽有豬、狗、牛、羊和雞,在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和薑寨遺址曾發現牲畜圈欄遺跡。各期均發現石網墜、骨魚鏢、骨魚鉤、石矛、石鏃、骨鏃等漁獵工具,大量獸骨,以及榛子、栗子、松子、螺殼等植物子實和水生軟體動物遺骸,說明在經濟生活中漁撈、狩獵和采集仍占一定比重。

  制陶業早期以燒制紅陶為主,燒成火候相對較低,器類單調,造型簡單,多采用泥條盤築等手工成形方法。晚期除西部地區外,流行火候較高、質地堅硬的灰陶,器類增多,器物輪廓富於變化,以榫卯接成的帶鋬器、三足器等復雜器類和甕、盆等大型器類數量驟增,輪制成形的機械制陶術得到推廣。陶窯有橫穴和豎穴兩種,均由火膛、火道、窯箅、窯室組成。早期以橫穴窯為主,火膛以橫向的火道與窯室相連;中、晚期出現豎穴窯,即將火膛設在窯室下方,以使火力更充分地發揮並得到控制。其他手工業有紡織、編織、制革、木作和石骨器制作等。

圖1 橫陣遺址1號集葬坑,是同一傢族5個大傢庭的合葬墓

  聚落和建築 早期聚落如半坡和薑寨的聚落,外圍環壕,聚落內的房屋環繞中心廣場,呈向心凝聚的形式。雖然它們已具有一定規模,但各自的獨立性較強,聚落間相互聯系不明顯。中期同一地區聚落的面積往往有顯著差異,渭河流域個別大型聚落甚至已達近百萬平方米。晚期這種現象更為普遍,許多地方都存在一般聚落與中心聚落的差別。中心聚落不僅面積可觀,而且具有普通聚落罕見的大型中心建築。

  早期流行半地穴式房屋,方形的居多,其次是圓形的。方形房屋面積較大,多在15~30平方米之間,一般有斜坡門道,灶坑對著門道,穴壁和室內栽埋木柱支撐屋頂,復原起來如四角攢尖的方錐體。圓形房屋復原後形狀似後世的蒙古包。中期出現挖槽築墻的地面房屋。為瞭堅固和防潮,部分房屋的墻壁和地表敷抹草拌泥或白灰,建築形式和屋內設施都比早期有所進步。晚期房屋形式趨於多樣,如秦王寨類型和漢水中遊一帶流行多間相連的地面建築,海生不浪類型的房屋設雙連灶。特別是大型中心禮儀建築開始出現,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901號房址即是其代表。這類房屋反映瞭較高的建築水準,也是社會出現變化的標志。

  仰韶文化晚期出現個別的城和有圍墻的聚落。河南鄭州西山遺址為夯土城墻和城壕環繞的小型古城,內蒙古準格爾白草塔遺址是圍有石墻的聚落。城墻和聚落圍墻的產生,應與加強護衛有關。

  墓地與葬俗  已發現的墓多屬早、中期。早期成人死者多埋入土坑豎穴墓。甕棺葬主要盛放早夭的孩童,常以甕、罐與缽、盆相扣合作為葬具。半坡類型的土坑墓既有單人葬,也有多人合葬,並有相當多的死者使用二次葬。如陜西華陰橫陣遺址的墓地有包括若幹小坑的多人合葬集葬坑,每個小坑有3~12具二次埋葬的人骨(圖1)。集葬坑被認為是同一傢族死者的歸葬地,小坑內的死者則是傢族內同一大傢庭的成員。多人二次合葬墓在早期的下王崗類型也有發現。中期廟底溝類型的墓葬仍包括土坑墓和甕棺葬。甕棺葬葬具有使用截開的小口尖底瓶的。在伏牛山以北的豫中、豫西一帶,成人死者也常采用甕棺葬。河南汝州洪山廟遺址的一座集葬坑內埋有一百多個使用帶蓋缸的甕棺,缸內置一具二次葬的人骨。合葬制的盛行,表明仰韶文化時期氏族血緣紐帶牢固。

  藝術、符號與信仰 仰韶文化的藝術品主要有彩陶和陶塑。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藝術品。早期彩陶以半坡類型的為代表,花紋簡樸,流行紅地黑彩的直線條圖形,大致可分為象生性花紋和幾何圖案兩種。前者有魚紋、鹿紋、蟾蜍紋、人面紋等,尤以可能會有信仰寓意的人面噙魚紋(圖2)別具特色;後者常以直線、斜線、直邊三角和圓點構成圖形。中期廟底溝類型彩陶驟增,彩陶花紋繁縟,多流暢多變的弧線幾何紋樣,常以弧線、弧邊三角和圓點等組成二方連續的圖案,也有鳥等動物形象的象生性花紋。河南臨汝閻村出土的一件陶缸,繪有鸛魚石斧圖,是象生性彩陶花紋的代表作(圖3)。這時還出現在白色陶衣上繪黑彩、紅彩,或黑、紅彩兼施的彩陶。晚期多數地區的彩陶出現花紋簡化和衰落的趨勢。不過秦王寨類型和大司空村類型的彩陶仍興盛一時,其中秦王寨類型的彩陶花紋豐富多彩,更具寓意象征特色,是在中期廟底溝類型彩陶基礎上的創新。仰韶文化的陶塑比較粗簡樸實,但也有水平較高的作品。像陶器中的蒜頭細頸壺、船形壺和葫蘆瓶等,都是造型優美的陶塑藝術品。一些附飾於陶器上的動物、人物塑像頗具水平,特別是陜西華縣太平莊出土的大鷹鼎,堪稱原始藝術傑作。

圖2 人面噙魚紋盆局部(薑寨遺址出土)

圖3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畫面左側為嘴中叼魚的白鸛,右側為一柄石斧)

  刻畫符號主要見於半坡類型圜底缽口沿的黑彩寬帶上,多為陶器燒成後刻畫而成。共發現250 多件標本,符號種類在50種左右。常見的符號形狀有:單一或成組的豎道和X形、Z形、T形、勾形、植物形等(圖4)。有人認為它們是起源階段的簡單文字,有人主張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還有人認為是記錄某些事情,含有特定意義的符號。

圖4 仰韶文化早期陶器上的刻畫符號

  仰韶文化早期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三組蚌殼擺塑的圖像。第一組主要是在一具仰伸直肢的男性老年人骨右(東)、左(西)側分別有蚌塑的一龍一虎(圖5),第二組為蚌塑的龍、虎和鹿,第三組主要有蚌塑龍、虎,並在龍背上有一個蚌塑人坐像。三組蚌塑圖之間當有相當長時間的間隔,應屬於群體性公共宗教祭祀活動的遺存。

圖5 濮陽西水坡遺址中一墓葬發現的蚌塑龍虎像

  社會結構 根據墓葬材料的揭示,許多人認為仰韶文化早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中期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從聚落佈局和房屋建築,則可看出仰韶文化時期社會結構逐漸趨向復雜。早期如半坡、薑寨那樣的向心式聚落可能是一個部落或胞族的居處,聚落內的房屋分為5個群落,或許代表瞭5個氏族組織。到中期向心式聚落基本不見。晚期出現鄭州大河村遺址那種多間連間式房屋。一般認為這種房屋是因包含在傢族內的小傢庭不斷增加而產生,說明當時小傢庭已有某種獨立的傾向,而傢族一級組織在聚落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晚期以中心聚落為核心的聚落群的普遍存在,反映瞭統一的地域性組織的出現。此後的龍山文化時期,在黃河流域崛起一批以古城為核心、具有國傢雛形的初期文明實體,而仰韶文化晚期的這種地域性組織,應該就是它們的前身。

  文化關系 不同地區仰韶文化的前身,分別是渭河流域的大地灣文化、河南的裴李崗文化和豫北冀南的磁山文化。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後繼是廟底溝二期文化。仰韶文化與黃河下遊一帶的大汶口文化互鄰並存,相互影響之處甚多。長江中遊地區先後發展起來的大溪文化屈傢嶺文化,均與仰韶文化聯系密切。位於黃河上遊的馬傢窯文化和分佈在燕山南北的紅山文化,也與仰韶文化存在交往。大體上說,仰韶文化中期在與諸文化交流時主要是輸出影響,晚期則較多地融入周邊文化的因素。在頻繁的交往中,黃河中遊地區始終保持著獨特的文化風貌,為日後東亞古文明的形成奠定基礎。

  

推薦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蘇秉琦. 遠古時代. //白壽彝. 中國通史: 第二卷.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