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一定規模並按科學的生產工藝集中飼養畜禽的場所。按飼養畜禽的種類可分為豬場、雞場、牛場、羊場、馬場、兔場及其他經濟動物飼養場;按經營性質可分種畜(禽)場和商品場,前者從事傢畜(禽)品種選育、改良和良種繁殖,後者從事肉、蛋、奶、毛、裘皮等畜產品生產。畜牧場規模一般按存欄量計,商品肉畜禽場亦可按年上市頭(隻)數計,規模大小不等,如奶牛場從幾十頭至上千頭,雞場從幾千隻至幾十萬隻,豬場從幾十頭至幾千頭或幾萬頭。

  場址選擇 場地的自然條件應當是:①場地要開闊,不宜有溝坎、墳塋、廢棄建築物等地物,以減少平整場地工程量;地形要整齊,地形不規則或邊角太多不便於場地規劃和建築物佈局。②地勢應高燥、平坦,不積水、不窩風,地下水位不少於2米;山地建場應選向陽坡,坡度不大於25%,並避開山谷、風口、滑坡和雷擊區。③水源須水量充足、水質良好(符合生活飲用水質標準),便於取用和進行衛生處理。④場地土質宜透氣透水性好、自凈能力強、不泥濘、有足夠的承載力;避免在舊畜牧場場地或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場地建場。場地的社會條件應當是:①飼料、電力及其他能源可就地供應,產品就近銷售,糞便污水就地處理和利用。②交通方便,但應與公路、鐵路保持一定的獸醫衛生間距,距國傢或省級交通幹線不小於1 000米,距二、三級公路不小於500米,距一般公路不小於100~300米。③與居民點、工廠、其他畜牧場應保持500~3 000米的獸醫衛生間距,地勢應低於居民點並在其下風向,還須避開屠宰、制革、造紙、化工等可能傳播病原或產生其他污染的工廠。

  場地規劃和佈局 規劃:①畜牧場一般可分為場前區(生活、行政辦公建築及料庫、水電等附屬建築)、生產區(各種畜舍及生產設施)、隔離區(病畜隔離舍、獸醫剖檢室、死畜及糞便污水處理設備)。以上各區應按當地全年主風向和地勢高低順序安排,區間最好有不小於30~50米的衛生間距。②場內道路應為硬路面,並區分為凈道(管理、運送飼料用,寬度4~8米)和污道(轉群、運送糞污用,寬度2~4米),兩者盡量不要重疊和交叉。③場區地面降水可明溝排放,畜舍內產生的污水應由地下管網排至污水處理場,兩者不得混排。④畜牧場圍墻外、各場區間、道路兩旁、各幢畜舍間應植樹種草,分別配置防風林、隔離林、遮陽林等,美化綠化,以改善場區小氣候,減少環境污染。佈局:建築物佈局應遵循便於管理和生產聯系、有利於防疫、改善環境和防止污染、節約占地的原則。①畜舍應按轉群流程和各類畜舍的功能關系,使有聯系的畜舍靠近佈置,並將種畜(禽)和幼畜(禽)舍置於上風向和地勢高處。②生產區盡量佈置成近乎方形,畜舍橫成排豎成列,以減少道路、管線長度。③建築物朝向宜坐北朝南或偏東、西不大於30°。④為嚴格防疫,場大門應設置車輛消毒池和人員消毒間(內設消毒池、紫外線燈或噴霧消毒),場外人員、車輛消毒後也隻許進入場前區;飼料庫、產品庫或裝運臺應設在場前區與生產區之間,外來車輛隻許在場前區卸料、裝車;該兩區之間還應設消毒淋浴更衣室,供必須進入生產區的本場或外來人員使用。

  糞污處理和利用 糞便和污水處理不當是造成場區和周圍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不僅使畜禽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生產力下降,治療、預防和消毒用藥開支加大,也導致畜產品藥殘和細菌學指標超標,產品質量和安全性變差。糞污處理和利用應做到生產過程減量化,處理達到無害化,處理後物料資源化。減量化的主要措施是采用糞便和尿、水分離的“幹清糞”工藝,“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統,合理的飼料配方等。無害化處理主要方法是,固體糞污進行高溫堆肥或用作培養料,達到糞便無害化衛生標準;污水進行厭氧(酸化或制沼氣)、好氧(生物氧化塘、曝氣、生物膜等)綜合處理,達到農田灌溉水質標準或漁業水質標準加以利用,或排放標準達到畜禽養殖場污染物排放標準而排放。資源化的主要途徑是堆肥後的活性有機肥還田或出售,生物處理後的污水用於灌溉或養魚。

  發展趨勢 隨著畜牧獸醫科學的發展和飼養管理技術、經營水平的提高,畜牧場正從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生產發展,從手工操作向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發展。飼養不同畜種或從事不同經營性質的綜合性畜牧場,由於不符合現代畜牧技術、獸醫衛生、集約化生產和經營管理等的要求,正向專業化畜牧場發展,如專門從事品種選育的原種場,專門進行良種繁殖的擴繁場,專門生產雜交仔畜禽的父母代種畜禽場,專門生產畜禽產品的商品場(育肥豬場、蛋雞場、肉雞場、奶牛場、育肥牛場、肉或毛或裘皮用羊場等),甚至有專門提供精液的種公豬站、種公牛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