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地名。①先秦時期人們地域概念中所謂“九州”之一。《尚書·禹貢》:“濟、河惟兗州。”《周禮·職方》:“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其川曰河泲,其浸盧維。”《爾雅·釋地》:“濟、河間曰兗州。”河指黃河,古黃河自今河南武陟東北流,經今河北平原中部,大致在今河北滄州市北入海。濟指古黃河下遊一大分流——濟水,濟水自今河南滎陽分河水東北流,經今豫東、魯西北,至今山東利津入海。岱山即泰山,大野即泰山西麓巨野澤,維即今濰河,盧水為其支流。《釋名》:“兗州州取兗水以為名”,兗水即沇水,亦即濟水。古兗州地域大致相當於今河北南部和山東大部分地。

  ②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兗州刺史省察東、陳留、濟陰、山陽、泰山五郡和淮陽、東平、城陽三國。相當今河南東部和山東中、西部地。東漢初兗州治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據《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轄東、陳留、濟陰、泰山、山陽五郡和東平、任城、濟北三國。大致同西漢,相當今河南東部和山東中、西部地。兗州地處黃河下遊沖積平原,河湖暢流,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揚雄《兗州箴》雲:“悠悠濟、河,兗州之寓,九河既導,雷夏攸處,草繇木條,漆絲紵。濟漯既通,降丘宅土。”東漢末,黃巾起義,東漢朝廷加重州首長刺史或州牧的權任,從此,州遂由兩漢監察區演變為郡以上一級行政區劃。時兗州為中原戰亂之地,凡逐鹿中原,均欲據有其地,曹操、呂佈均曾為兗州刺史或州牧,晉末永嘉時東海王司馬越以“兗州天下樞要”,自領兗州牧。兗州治所亦隨戰局之變化,屢有遷徙,較長期治廩丘(今山東鄆城縣西北),但戰爭期間,滑臺(今河南滑縣東舊滑城)、濮陽(今河南濮陽市西南)、東平(今山東東平東)均曾為兗州治。轄境逐漸縮小。西晉末兗州治鄄城(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永嘉之亂,兗州淪為戰場。《晉書·地理志》:“惠帝之末,兗州闔境淪沒石勒。……元帝僑置兗州京口,明帝時郗鑒為刺史寄治廣陵。後改為南兗州。”東晉時兗州舊地已失,僑兗州治所亦隨軍事失利而時有遷徙,鄒山(今山東鄒城市東南)、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下邳(今江蘇睢寧縣西北古邳鎮東)、泗口(今江蘇淮安市西)、盱眙(今江蘇盱眙縣)、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淮陰(今江蘇淮安市西南)、廣陵(今江蘇揚州市)、丹徒(今江蘇鎮江市)均曾為兗州治。後割有實土,常居廣陵,稱為南兗州。此時之兗州已與原地無涉。南朝宋元嘉三十年(453)復有淮北地,移治瑕丘城(今山東兗州市)。苻秦時兗州刺史治倉垣(今河南開封市東北)。南燕兗州治梁父(今山東泰安市東南)。兗州之境已非舊觀。北魏時兗州治瑕丘城,其轄境僅山東中、西部。東魏、北齊、周大體因之。

  ③唐宋兗州、明清兗州府,為地方二級行政區劃。元屬濟寧路,為三級政區。均治瑕丘縣(南北朝時為瑕丘城,隋置縣,宋改瑕縣,金改為滋陽縣,今兗州市)唐時相境相當今山東濟寧、金鄉、魚臺、泗水、萊蕪、泰安、曲阜、鄒城、寧陽、汶上等市縣地。明洪武十八年(1385)升為兗州府。轄境有較大變化,今黃河以東,大汶河流域的肥城、新泰以及蒙陰、莒南一線以南的山東省地,全為其所轄。清雍正二年(1724)轄境縮小,僅轄有今山東大汶河以南的會通河流域地。1912年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