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成火成巖常見產狀。巖漿沿著一些與巖層層理或片理相交切的裂隙侵入冷卻形成的火成巖體。其最大特點是巖脈延伸的長度和它的厚度比相差很大,一般長度常是厚度的幾十倍,幾百倍以至幾千倍。形狀多種多樣,大多是不規則的,有線狀、弧狀、柱狀、放射狀、環狀、錐狀。有些是較規則的,一般把形態較規則又近於直立的巖脈稱為巖牆。巖脈的形態變化主要取決於裂隙的形狀。中小型的巖脈多見,厚度多為幾十釐米到十幾米,長度一般為幾十米至幾百米、幾千米,少數可達幾千千米米。世界有名的非洲津巴佈韋大巖脈,是基性巖漿沿近南北向的大斷裂侵入形成的,侵入時代為24.6±0.16億年。其厚度為3~14千米,延長約500千米,地形上猶如一巨型長堤。中國準噶爾褶皺帶中的清水超基性巖形成陡傾的巖墻,長約11千米,厚約400餘米,東西向延伸,傾角達70°~80°。在一個較大的區域內,巖脈很少單一產出,多形成巖脈群,數十條至數百條按一定規律分佈,有平行排列的,有雁行排列的,帚狀排列的,也有不規則分佈的。從時間上可有多期巖脈形成,晚期的切過早期形成的。還有的裂隙經過巖漿多次充填形成復式巖脈。巖脈成分比較復雜,對應於各大類巖漿巖(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堿性等巖漿巖)均可找到相應成分的巖脈,但在自然界中更常見的是基性巖脈和中-酸性巖脈。“巖脈”是從產狀上命名的,在巖石學上則稱脈巖。所以巖脈從巖石學角度可根據成分先分為未分脈巖(成分與母巖漿基本一致)和二分脈巖(成分與母巖漿相差較大)。二分脈巖按成分又再分為淺色脈巖和暗色脈巖。常見的暗色脈巖是各種煌斑巖脈,如雲母煌斑巖、角閃煌斑巖和輝石煌斑巖等。常見的淺色脈巖是各種成分的細晶巖(輝長細晶巖、閃長細晶巖、花崗細晶巖、正長細晶巖等)和偉晶巖(輝長偉晶巖、花崗偉晶巖等)。常見的未分巖脈有輝綠巖、細晶閃長巖、閃長玢巖、花崗斑巖等。形成有價值礦產的巖脈主要是偉晶巖,如稀有金屬鉭、鈮、鈹、鋰等礦床。非金屬礦床有白雲母礦、水晶礦和長石礦床等。這些礦床在中國新疆、華北、華南各地區均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