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彝族支系尼蘇人的民間舞蹈。因手持煙盒舞蹈而得名。由於舞蹈時用月琴伴奏,民間原稱跳弦跳樂。流傳於雲南個舊、石屏、建水、開遠、蒙自、玉溪等彝族地區。舞蹈以盛煙草的煙盒為舞具,舞者合著伴奏音樂的節拍用手指彈響煙盒,效果別具一格。節日、集會或勞動之暇,青年男女在進行社交活動的“玩場”上跳此舞。關於煙盒舞的起源民間說法甚多。在建水縣,傳說從前彝族群眾在娛樂休息時,喜歡拍手起舞,偶然發發現裝煙的皮盒可以彈響,彈煙盒擊節別具情趣,於是用彈煙盒取代拍手,由此形成煙盒舞。煙盒舞分正弦、雜弦兩大類。正弦又稱三步弦、母弦或弦娘。多為雙人舞,隻舞不唱,舞步有蹚步、蹲步、過堂步等,輕盈優美,表現歡快情緒。雜弦稱子弦,是許多歌舞小品的統稱。且歌且跳,曲調輕快,輕聲演唱,有一定的情節內容。煙盒舞節奏鮮明,手臂、手腕舞動靈活,動作舒展,動靜結合,剛柔相濟。

彝族煙盒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