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壁及血管周圍有炎癥細胞浸潤,並伴有血管損傷,包括纖維素沉積、膠原纖維變性、內皮細胞及肌細胞壞死的炎癥。又稱脈管炎。致病因素直接作用於血管壁引起者為原發性血管炎,在血管炎癥基礎上產生一定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者為血管炎疾病;由鄰近組織炎癥病變波及血管壁引起者為繼發性血管炎,隻是多種組織的病理改變之一,與血管炎疾病不同。在膠原血管病中,血管損害是主要的伴發病變之一,屬於廣義血管炎疾病。。病變不僅累及血管,還累及血管支配的組織和臟器,甚至致命。

  分類 根據受累血管種類、大小、免疫和組織病理學特征及臨床表現分類。

  變應性白細胞破碎性(壞死性)血管炎 由多種原因致敏引起的血管炎疾病,主要累及細小血管,特別是毛細血管後靜脈,以管壁及其周圍組織內纖維蛋白沉積、變性及壞死與大量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及核破碎成核塵為特征。發病急,常有不同形態的皮膚損害。主要有變應性皮膚血管炎、變應性系統性血管炎、過敏性紫癜、低補體性(蕁麻疹樣)血管炎、持久性隆起性紅斑。

  結節性多動脈炎 累及中、小動脈,管壁壞死,甚至動脈瘤形成,為一嚴重的多系統損害疾病。主要有系統性結節性多動脈炎、良性皮膚型結節性多動脈炎、嬰兒結節性多動脈炎(即急性發熱性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川崎氏病)。見結節性多動脈炎。

  血栓形成性血管炎 累及中、小動脈和靜脈,而以形成血栓為特征,並呈不同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蒙多氏病(胸壁血栓性靜脈炎)、惡性萎縮性丘疹病、網狀青斑性血管炎、節段性透明性血管炎、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肉芽腫性血管炎 大、中、小血管受累的多系統損害疾病,以管壁內外肉芽腫形成為特征,病程慢性,有時甚為嚴重。主要有韋格納氏肉芽腫病、變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顳動脈炎、淋巴瘤樣肉芽腫病、大動脈炎。

  淋巴細胞性血管炎 以皮膚細小血管受累、管壁及其周圍組織內淋巴細胞浸潤為特征,產生不同類型的皮膚損害,病程慢性,反復發作。主要有淋巴瘤樣丘疹病、急性痘瘡樣苔蘚樣糠疹、色素性紫癜性皮膚病。

  結節性血管炎 以皮上下脂肪組織間隔內血管受累和產生皮下結節損害為特征。主要有結節性血管炎、硬紅斑。

  血液成分異常性血管炎 由於血液中某些成分異常引起的細小血管炎性疾病,表現皮膚或內臟損害,病程慢性。主要有冷球蛋白血癥、冷纖維蛋白原血癥、高球蛋白血癥、巨球蛋白血癥。

  其他 有貝赫切特氏病、科根氏病(非梅毒性角膜炎伴前庭聽覺癥狀)。

  病因 與免疫異常有關,多為體液免疫異常,少數細胞免疫異常。內源性抗原有核抗原、冷球蛋白和變性的免疫球蛋白等,外源性抗原有藥物、各種微生物等。腫瘤細胞、寄生蟲及真菌也可直接侵犯血管壁致病。

  臨床表現 局限於某一器官或血管者較少,多表現為不同血管多部位和臟器的損害,故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急性或進行性系統性血管炎,常發熱和關節癥狀累及腎、肌肉、胃腸道和周圍神經,也累及肺和中樞神經系統,較少累及肝和附睪等實質性臟器。臟器內分佈著細小血管,故細小血管病變時,可臟器受損。

  深部位較大血管的損害表現有肢體動脈閉塞,血流減少後引起缺血性疼痛,肢體運動或上舉時疼痛加重,下垂時減輕,典型者呈間歇性跛行。又可有皮膚顏色改變、溫度降低、組織營養障礙和感覺異常及動脈搏動減弱等。靜脈病變可引起遠端組織水腫,抬高肢體時減輕、下垂時加重、深部組織壓痛和淺靜脈怒張等。

  診斷 原因不明的發熱、多系統損害癥狀及腎臟損害、缺血性癥狀、紫癜、瘀斑或其他出血性皮疹或多發性單神經炎等異常時,應懷疑該病。皮膚損害是診斷皮膚血管炎疾病的重要依據,對系統性血管炎疾病的診斷也有重要參考價值。皮膚及其他組織的活檢可瞭解損害性質。同時還應作免疫病理檢查,系統的化驗檢查,血管造影、多普勒超聲波檢查和X射線檢查等。

  治療 對免疫復合物沉積疾病,特別是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類疾病,認識和清除抗原最重要。阻斷引起炎癥的環節,防止免疫復合物在血管內沉積,可用血漿交換療法;抑制由免疫復合物沉積引起的炎癥反應,可用消炎痛、炎痛喜康和秋水仙堿等非激素類抗炎藥物;針對產生血管炎癥的免疫機理可用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