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傢政治倫理思想體系的基本構架,即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簡稱。語出《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傢齊,傢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儒傢認為修身是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唯有個人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達到身修,成為合乎封建宗法道德要求的人,方能使傢庭內部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傢齊”),從而“一傢仁,一國興仁”,“國治而後天下平”。而這種政治秩序的穩定正是以個人修身為前提,因而又強調“自天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突出瞭個人道德品質和修養對治國安邦的政治作用。“修齊治平”理論是對先秦儒傢主要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等關於修己治人思想的概括和系統化,反映瞭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宗法關系和傢國同構的特點,對後世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