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裔美國經濟學傢J.A.熊彼特在20世紀初創立、用創新理論解釋資本主義基本特徵的經濟學說。又稱經濟發展理論。其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以“創新”概念為特點的動態發展理論和受新歷史學派——制度主義影響而形成的社會“過渡”理論兩大部分。

  地位特點 創新是熊彼特理論體系的基礎和最顯著的特點。它把技術、產業組織和生產方法的變革放在經濟發展的頭等重要地位,用用創新來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周期波動,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壟斷和競爭,闡釋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認為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過程。它將創新活動的倡導者和實行者稱為企業傢。企業傢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組合。經濟發展就是整個社會不斷實現這種創新組合的過程。熊彼特將這種新的組合歸納為5種情況:①引進新的產品或生產新質量的產品。②使用新的生產方法。③開辟新的市場。④獲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⑤實行新的企業組織形式。他認為企業傢不應墨守成規、死循經濟循環軌道,而應是常常創造性地變更其軌道。創新是一種經濟發展,是來自內部自身創造性的關於經濟生活的一種變動。

  研究方法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中綜合運用瞭理論分析、歷史分析和數理統計的方法,是經濟計量學的具體應用。但熊彼特的創新概念包括的幾種情況都屬於技術創新的范疇,並且沒有明確地區分出組織創新。正是這個理論中的不完善之處,為後來的技術創新理論和制度創新理論的分別發展提供瞭空間。熊彼特的理論和方法對當代西方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發展理論,對W.W.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和新制度主義的經濟學說產生瞭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