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受其他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很深。由於基督教的傳入及教會聖詠的影響,早期匈牙利音樂文化逐漸失去瞭本來所具有的東方傳統。16世紀土耳其入侵,匈牙利音樂又受到東方音樂的影響;17世紀匈牙利淪於奧地利統治之下,德奧音樂又傳入匈牙利,對匈牙利音樂的發展產生瞭重要影響。

  較早的匈牙利民間歌曲在題材上多數具有敘事歌曲性質。它們多採用五聲音階,節奏自由,結構不規整,同西歐音樂的關係較少,而與土耳其等東方音樂的關係系較為明顯。在西歐音樂的影響下,17~18世紀的匈牙利民歌有瞭顯著變化;古老的五聲音階被多裡亞調式、密克索呂底亞調式以及近代大調式所取代;節奏也由自由形式變成規整化,出現瞭與匈牙利語言有密切關系的切分節奏;歌曲的結構也比較規則對稱,但仍然是單聲部。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民間音樂也有瞭發展。18世紀後期出現瞭招募新兵時的舞蹈伴奏音樂韋爾本科什舞曲。這種通常由吉普賽人演奏的舞曲受到西歐音樂傳統技法的影響,同時也包含著吉普賽音樂的因素;形式結構上包含性格上形成對比的慢板、快板兩個部分。19世紀初葉,在韋爾本科什舞曲基礎上形成瞭恰爾達什舞曲。這種舞曲保持瞭韋爾本科什舞曲的基本結構特征,但快板部分被大大發展瞭。恰爾達什舞曲的第一部分稱為拉舒,是慢速的,帶有憂傷格調;第二部分則稱為弗裡斯,是快速的,情緒激昂熱烈。這種舞曲通常采用的音階被稱為“吉普賽音階”,其特征是小調式的第四級和第七級是升高的,形成瞭在3、4級和6、7級之間有兩個增二度音程(見調式)。

  匈牙利專業音樂的發展在中世紀雖然受到土耳其入侵的阻礙,但是仍然有所發展。16世紀前半葉出版瞭最早的匈牙利文的世俗音樂作品集,還出現瞭B.巴克法爾克(1507~1576)這樣在歐洲有影響的作曲傢和琉特演奏傢。17世紀末匈牙利被奧地利吞並,此後哈佈斯堡王朝竭力推行文化上的日耳曼化,匈牙利民族音樂的發展又受到摧殘,音樂事業多掌握在德意志等外國人手中。18世紀在上層貴族府邸中常設有具備相當水平的管弦樂隊和合唱團。例如J.海頓就曾長期在匈牙利的P.A.埃斯泰爾哈濟親王的樂隊中工作。與此同時,匈牙利城市音樂生活發展起來,出現瞭最早的匈牙利音樂喜劇。19世紀中葉匈牙利民族運動興起,在它的推動下民族音樂文化有瞭重要發展,最重要的兩個代表人物是F.李斯特F.埃爾凱爾(又譯艾爾克爾·費倫茨)。李斯特雖然長期活動於法、德等國,但他始終同匈牙利的音樂傳統保持著聯系。他不僅創建瞭佈達佩斯音樂學院,在國內從事演奏活動,而且在器樂創作中大量運用匈牙利人民生活的題材和匈牙利民間音樂的素材;他的20首《匈牙利狂想曲》成為匈牙利民族音樂的重要文獻。埃爾凱爾則是匈牙利民族歌劇的真正奠基人。他的創作、演出、教育活動,對19世紀後半葉匈牙利音樂生活產生瞭重要影響;他的歌劇代表作《洪堯迪·拉斯洛》《邦克總督》成為匈牙利民族歌劇的經典作品。20世紀匈牙利現代音樂傢中,較具有國際聲譽的兩個重要代表人物是巴托克和科達伊。他們不僅在發掘匈牙利民間音樂寶藏方面作出瞭卓越貢獻,在音樂民族學理論和實踐上作出瞭傑出的貢獻,而且在創作上將匈牙利專業音樂創作提高到瞭新的水平。特別是巴托克,他在交響音樂、鋼琴音樂、室內樂、歌劇、舞劇音樂等領域中的作品,在20世紀現代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並對20世紀西方現代音樂的發展產生瞭重要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匈牙利作曲傢較有影響的人物有F.薩博、L.韋伊奈、B.陶爾多什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