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傢,也是發射航天器最多的國傢。

  發展概況 早在1917年之前,俄國的一些科學傢就開始探討航太的理論和實現途徑問題。1903年,К.Э.齊奧爾科夫斯基發表著作論證利用火箭實現行星際航行的可能性,奠定瞭火箭理論和航太學的基礎。1921年,在莫斯科建立瞭第一個火箭研究和試驗機構──氣體動力實驗室,並於1928年進行首批火藥火箭的發射試驗。1929~11931年,В.П.格魯什柯在氣體動力實驗室研制瞭蘇聯第一批液體火箭發動機。1931年秋,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先後成立瞭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專門從事火箭的理論研究、設計和試驗工作。1933年,С.П.科羅廖夫領導的莫斯科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發射瞭第一批液體火箭。同年,氣體動力實驗室和莫斯科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合並為噴氣科學研究所。1941年又成立瞭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局,這兩個組織在研制火箭滑翔機和飛航式導彈方面取得相當的進展,也培養瞭不少火箭技術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借助德國V-2火箭及其技術全力發展導彈。1949年自行研制的P-1A火箭發射成功,為設計和制造大型火箭奠定瞭基礎。蘇聯從1954年開始研制洲際彈道導彈,到1957年完成全程試驗,同年10月4日用這種導彈略加改裝,成功地發射瞭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隨後又發射瞭世界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第一艘載人飛船和第一個火星探測器,60年代中期以後蘇聯航天進入瞭全面發展的階段。蘇聯航天是以導彈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它本身又是軍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航天計劃和政策由蘇共中央國防會議決定,國防工業委員會組織實施,有關的國防工業部門、蘇聯科學院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單位參加研制;空軍負責訓練航天員和回收飛船;戰略火箭軍負責靶場勤務和組織發射。蘇聯有3個航天器發射場:拜科努爾、卡普斯丁亞爾和普列謝茨克航天器發射場。運載火箭有“衛星”號、“東方”號、“閃電”號、“聯盟”號(圖1)、“宇宙”號和“質子”號運載火箭。蘇聯航天事業的規模宏大,發射頻繁,從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航天站,到空間探測器全面發展。1957~1984年共發射各類航天器2011個,居世界首位。

“聯盟”號運載火箭

  人造衛星應用 1958~1984年間,蘇聯共發射人造地球衛星1891顆,包括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其中應用衛星約占80%以上。科學衛星為應用衛星、載人飛船、戰略武器和科學研究提供空間環境數據。科學衛星系列有“電子”號衛星、“質子”號衛星、“預報”號衛星,還有部分科學衛星屬於總稱為“宇宙”號衛星和“國際宇宙”號衛星的系列。科學衛星,約占衛星總數的10%。技術試驗衛星大多包含在“宇宙”號衛星系列之中。應用衛星的發展始於60年代初期,其中大部分也包含在“宇宙”號衛星系列內。1962年發射第一顆照相偵察衛星,1963年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隨後陸續發射通信衛星、電子偵察衛星、預警衛星、海洋監視衛星、測地衛星和導航衛星以及部分軌道轟炸系統和反衛星衛星(見反衛星技術)。70年代中期以後,又陸續發射軍民兩用或民用的通信、氣象和地球資源衛星,包括“閃電”、“虹”、“熒光屏”和“地平線”號通信衛星,“流星”2號氣象衛星,“流星”號太陽同步衛星(兼作氣象預報和地球資源勘測),“流星-自然”號地球資源衛星以及混編在“宇宙”號中的導航衛星。蘇聯應用衛星主要采用近地軌道、大橢圓軌道和地球靜止軌道。偵察、導航、測地和氣象衛星以及戰術通信衛星均位於近地軌道,預警和戰略通信衛星位於大橢圓軌道,近地點在南半球,高度約500公裡,遠地點在北半球,高度為40000公裡左右。蘇聯國土處於高緯度地區,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不僅要求所用運載火箭的能量大、技術復雜,而且還不能覆蓋北緯77°以北的地區。蘇聯於1965年首先發射大橢圓軌道衛星,通過多顆衛星組網實現戰略通信和全球范圍的彈道導彈預警。為瞭滿足國際和國內通信的需要,從1974年開始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蘇聯應用衛星的壽命較短,但發射數量大。照相偵察衛星的壽命為2周至2個多月,每年約發射40顆。通信衛星和導航衛星的壽命約為2年,每年分別發射30顆和5顆左右,預警衛星的壽命為1年,每年發射5顆。

  載人航天 蘇聯通過發射生物衛星和無人飛船研究宇宙輻射和失重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驗證飛船結構的可靠性,掌握飛船的返回技術,為實現載人航天進行技術準備。1960年在莫斯科市郊建立瞭“航天員訓練中心”(後以Ю.А.加加林命名),1961年4月12日,由這個中心培養的第一名航天員加加林駕駛“東方”1號飛船繞地球飛行一圈,實現瞭有史以來人在太空的第一次航行。蘇聯載人航天活動在60年代主要是摸索經驗,發展基本技術。在這個階段共發射6艘“東方”號飛船(圖2)、2艘“上升”號飛船和8艘“聯盟”號飛船,掌握瞭飛船的機動飛行、軌道交會和對接、航天員的艙外活動等技術。“上升”2號飛船的航天員Α.Α.列昂諾夫於1965年3月18日完成首次艙外活動,“聯盟”4號與“聯盟”5號飛船於1969年1月15日實現首次空間對接(圖3)。70年代以後蘇聯載人航天進入實用階段,安排瞭大量國民經濟、科學研究和軍事方面的項目。1971年4月19日,蘇聯發射瞭第一艘試驗性航天站“禮炮”1號。此後就以“禮炮”號航天站為主體,用“聯盟”號載人飛船和“進步”號貨運飛船作為運輸工具,為航天站輪換航天員和補充燃料、設備及其他消耗品,進行對地偵察和勘測,開展天文觀測、空間加工、生物醫學研究和技術試驗活動,並在保證人在失重環境中長期生活和有效工作方面積累瞭經驗。1961年至1984年底,蘇聯共發射7個“禮炮”號航天站、完成56次載人航天飛行。1984年2月8日乘“聯盟”T-10號進入太空的航天員Л.Д.基濟姆、В.Α.索洛維約夫和О.Ю.阿季科夫創造瞭連續航天時間236天22小時50分的最高紀錄。1975年7月15日至21日,蘇聯“聯盟”號飛船與美國“阿波羅”號飛船在軌道上對接,進行瞭聯合飛行。

“東方”號飛船的總裝

“聯盟”號載人飛船太空對接

  蘇聯載人航天曾發生多起事故。初期的事故主要是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可靠性較差造成的,後期大多是軌道交會技術不夠成熟而導致對接失敗。重大事故有:1967年4月23日“聯盟”1號飛船返回大氣層時因降落傘未張開而使航天員В.Μ.科馬羅夫喪生;1971年6月“聯盟”11號飛船在返回大氣層時因座艙漏氣而使3名航天員死亡。1971年至1984年10月底,先後有5艘“聯盟”號飛船與“禮炮”號航天站對接失敗。

  深空探測 蘇聯進行瞭月球、金星、火星和行星際空間的探測,空間探測器有“月球”號探測器、“探測器”、“金星”號探測器、“火星”號探測器和“金星-哈雷”號探測器等系列。1959~1976年共發射“月球”號探測器24個,1959年10月“月球”3號首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1966年2月3日“月球”9號首次實現在月球軟著陸並利用全景電視攝像機把月面圖像傳回地球。1970年9月,“月球”16號把0.12公斤月球土壤標本帶回地球。同年10月,“月球”17號把無人駕駛的月球車送上月球,由地面遙控在月面行駛瞭10.5公裡。1964~1970年共發射8個“探測器”,用以探測月面和地-月空間環境。1961~1983年共發射16個“金星”號探測器,考察瞭金星表面特性和大氣層。1972年3月27日發射的“金星”8號於同年7月22日在金星表面軟著陸,考察瞭金星土壤。1962~1973年共發射7個“火星”號探測器,有的進入繞火星軌道,有的在火星表面軟著陸。1984年12月15日和27日發射2顆“金星-哈雷”號探測器,計劃在1985年和1986年先後探測金星和哈雷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