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然河流上構築堤壩及其他建築物來調整水流、穩定河勢、增加水深,以利船舶通航的工程。

  進行航道整治工程必須先瞭解河道水文地質情況,河床演變規律,建築物對水流、泥沙運動和河床形態的影響,然後進行整治設計和整治建築物施工。

  整治設計 包括設計水位、整治水位、整治線寬度和平面佈置的確定。如果河道情況複雜,要進行模型試驗以驗證設計是否適宜。

  設計水位包括最低通航水位和最高通航水位。最低通航水位是確定通航水深的標準,關系到航道等級和整治費用。確定最低通航水位的方法有多年最低水位平均值法、綜合歷時曲線法和保證率頻率法。最高通航水位是確定跨河建築物如橋梁、電線、渡槽的最低高度的標準,可用流量頻率法或歷時頻率法確定。整治水位是指與建築物頂部齊平的水位,通常高於最低通航水位。整治線寬度是與整治水位相應的設計河寬,其作用是束水歸槽刷深航道至設計水深,關系到工程的效果。確定整治線寬度的方法有經驗法(比擬采用滿足此目標的優良河段的尺度)、水力學和輸沙平衡計算法。整治線平面佈置和建築物佈置應盡量依托原河岸,平順微彎,適應低水位河槽。

  整治建築物 有丁壩、順壩、鎖壩、潛壩、導堤、轉流屏和護岸等。

  丁壩 壩根連接河岸,壩頭伸向河心,壩身與河岸正交或斜交。主要用於束狹河槽,調整流向,在大河中也用以護岸。與水流方向斜交的有上挑(壩頭伸向上遊河心)、下挑(壩頭伸向下遊河心)之分。上挑可以促進岸灘淤長,下挑利於挑流。在沙質河床上必須建造壩長、壩距合理的丁壩群才能取得工程效果。為避免水流淘刷,壩根和壩頭要加以防護,以保證丁壩的穩定。

  順壩 壩身與水流方向接近平行,上遊壩頭與河岸相接,能起調整岸線引導水流的作用,故又稱導流壩。多築於急彎、汊道、江心洲尾等水流分散、不順之處,用來封閉不規則岸線,防止橫流以造成新的主導岸線。為加速新、老岸線間淤積,常與格壩即垂直於順壩的一系列短橫壩配合使用。

  鎖壩 封堵支汊、串溝的攔河壩,又稱堵壩。位置一般選在汊道的下遊端,使水流夾帶的泥沙能在壩上遊廢槽內落淤。有的鎖壩允許洪水期壩頂過水。

  潛壩 建於河槽底部,壩頂過水的丁壩、鎖壩等。常用來雍高汊道的水位,重新分配流量,加強通航汊道的水流。

  導堤 建於河口的順堤,主要用於導流,使水流或潮流集中,以刷深航槽,且能阻擋沿岸漂沙淤積航槽。

  轉流屏 置於河道面層、中層或底層與水流斜交排列成行,能使縱向水流轉變為螺旋水流,以帶動河床泥沙,達到沖刷淺灘和淤高邊灘的目的。

  護岸 一般建於海岸、河岸以抵禦水流頂沖、淘刷、波浪沖蝕,以保護岸坡的工程。

  工程用料 整治建築物的材料應具有抵禦水流、適應河床變形、耐腐蝕等性能。傳統的材料有塊石、卵石、沙泥、竹木,以及蘆葦、稭桿、樹枝、梢料等,常就地取材,結合使用。如梢料編織的護底沉排上的堆石壩,木、石構成壩和護岸,竹木和梢料編成輕型籬屏。混凝土已廣泛代替石料,並能模制樁、板以及各種防浪的異形構件。新型材料也逐步用以構築整治建築物,例如尼龍袋可裝泥沙築壩或充砂漿用以護岸,編織佈代替梢料沉排,尼龍繩代替金屬絲或梢料的網柵。新型材料的應用可以降低工程造價,縮短工期。

  

參考書目

 華東水利學院、重慶交通學院編:《航道整治》,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