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述海區和港口情況的航海圖書。它是海圖的補充,是供航海者使用以保證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參考書。

  發展概況 航路指南是先於海圖出現的助航工具書。最早的航路指南相傳是西元前6世紀的《西氏航海指南》(Periplus of Scylax),作者是希臘人。現存有12世紀抄本。書中載有地中海地區港口之間的距離、助航設備、危險物、港口設施等資料,與現代航路指南很相似。此後1000餘年,西歐歐和北歐航海國傢先後編寫瞭多種航路指南,形式基本相同。16世紀80年代荷蘭引航員L.J.瓦格納爾把航路指南和海圖合並編輯出版。這種形式為以後200年歐美出版的航路指南所采用,後因篇幅過大,又將海圖和航路指南分開出版。到19世紀初,世界海上貿易航線的沿岸海區都已經過測量,出版瞭比較準確的海圖。至此,海圖取代航路指南成為航海的主要助航工具書。

  中國現存最早的類似航路指南的著作有12世紀初期北宋末年《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的舟楫一卷和海道六卷,記述有前往高麗(今朝鮮)的海上航路、海洋地理和航程等資料。明清兩代的航路指南著作更多。明代張一厚的《海道經》,記載沿海5條航線的針路、海圖的山川形勢以及水文氣象資料。吳樸的《渡海方程》(1537年),以江蘇劉傢河為起點,將外海航路分為南北二線,北線到黑龍江,南線至忽魯謨斯(今屬伊朗),記述沿海山形水勢、星辰氣象、航道遠近、水道深淺,並附有重要山嶼識別圖。《鄭和航海圖》實際上是南京至忽魯謨斯的圖解航路指南。清代齊召南的《海道編》(1761年)所載航路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部灣,凡沿岸形勢、口、海道航程、沿海島嶼、海流等均有記載。陳運溶的《亞歐兩洲沿岸海道紀要》(1902年),共有3卷。胡鳳丹編校的《航海圖說》記述自黃浦江口北至天津港沿途航道、島嶼、水色、水深、底質、羅盤針路,並附有分段繪制的海圖,是圖文結合的航路指南,現文存圖佚。

  形式和內容 各國航路指南多是按海區分卷編輯出版。用文字詳細記述海區的自然地理情況,並附有重要物標對景圖。主要內容:①海區概況,包括海底地形、水深和底質、島嶼分佈、港灣錨地、航標、暴風信號、航路介紹等;②海區氣象、水文概況,包括風、氣壓、氣溫、相對濕度、降水、雲、霧、能見度、海流、潮汐、潮流、水溫、鹽度、風浪、湧等;③順岸分段說明航海資料,包括航標、航道、危險物、淺灘、可利用的物標、航法、對景圖、引航制度、錨地、碼頭、泊位等。航路指南並提出一些推薦航線(見海上航線)、狹水道導航和錨地停泊等方法以及註意事項。在國際上發行較廣的英版《航路指南》還包括沿岸國傢或地區的政治、歷史、地理情況、物產、貿易、工業、交通、航運、幣制、度量衡等內容。航路指南內容必須隨時根據航海通告等有關資料進行改正、補充,以保持和實際情況一致。參閱航路指南時應對照有關海圖。

  《中國航路指南》於1952年開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海道測量局出版,1978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航海保證部改版,共3卷,由北到南順序排列,從鴨綠江口至上海港為第一卷,從長江口至詔安灣(包括臺灣)為第二卷,從詔安灣至北伔河口(包括南海諸島)為第三卷。從1979年起還出版瞭太平洋西北部海區航路指南約14卷。此外,1976年後由中國航海圖書出版社出版瞭供外籍船舶使用的航路指南,分中文和英文兩種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