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樞紐中供魚類洄遊的人工水道,是魚類過壩設施的一種。

  魚道的設計,主要考慮魚類的上溯習性。在閘壩的下遊,魚類常依靠水流的吸引進入魚道。魚類在魚道中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流速溯遊至上遊。下行魚可通過魚道順流而下。魚道按結構形式,分為池式魚道和槽式魚道兩類。池式魚道由一串連接上下遊的水池組成,很接近天然河道,但其適用水頭小,占地大,所以適用性受限制。槽式魚道又分簡單槽式、丹尼爾式和橫隔板式。簡單槽式魚道為一聯接上下遊的水槽槽(圖a),水道坡度很緩,適用於水頭很小的水利樞紐,實際很少采用。比利時的丹尼爾首先在槽式魚道的槽壁槽底設置相距很密的阻板和底坎,消能減速,稱為丹尼爾式魚道(圖b)。這種魚道適用於通過較強勁的魚類和水頭不大的樞紐。橫隔板式魚道是利用隔板將水槽上下遊的總水位差,分成許多梯級池室,又稱梯級式魚道或魚梯(圖c)。這種魚道是利用水墊、沿程摩阻及水流對沖、擴散來消能,改善流態,降低過魚孔的流速,並能以調整過魚孔的形式、位置、尺寸來適應不同習性魚類的需要。其結構簡單,維修方便,近代魚道大都采用這種形式。橫隔板式魚道主要由進口、池室和出口組成。設計魚道首先要調查確定主要過壩魚類的品種及其習性、溯遊能力和過魚季節。過魚時間一般3~4個月,兼有魚類降河下行要求的魚道可能達5~6個月或更長。根據這一時段中閘壩上下遊水位可能出現的合理組合情況,先定設計運行水位,保證在各種水位組合下魚道能正常運行。魚道的流速、流態,須適應主要過壩魚類的習性和溯遊能力,使上溯魚類不過分費力即能通過,以免對魚類生理機能產生不利影響。魚道的設計流速,是指設計水頭下隔板過魚孔的流速。此流速應小於魚類上溯的遊速。各隔板過魚孔的流速應盡量一致。魚道的進口直接影響過魚的效果,應設在魚類最易發覺又能很快進入的地方,一般設在經常有水流下泄,流態平穩順直,水質鮮肥,魚能溯遊到的距上遊最近的水域,通常多在緊靠水流兩側或閘壩下遊兩岸岸坡處。進口在進魚時須有1~1.5m水深,且有適應水位變化的措施。橫隔板的形式有溢流堰、淹沒孔口和豎縫等。現代魚道通常將幾種形式組合使用,以獲得較好的效果。池室的寬度多為3~5m。池室的長度為寬度的1.2~1.5倍。池室由橫隔板分隔魚道水槽而成。每10塊隔板設一休息室,其長度為池室長度的兩倍。魚道的水力學條件可由公式計算和進行模型試驗測定。魚道出口須適應水庫水位的變化;遠離溢洪道、廠房、泄水建築物進口;水流平順,有一定水深,並須設堅固的網罩以防鳥獸等侵害。此外,魚道均設觀察設施。直接觀察可利用觀察室和觀察箱;間接觀察可利用水下電視、聲學全息攝影,光電計數器等。在水利樞紐中,魚道的進口常緊靠泄水閘壩的邊孔或電站尾水旁側,如岸邊地形寬闊,則槽身伸至岸坡,經過一定距離,在上遊設置出口。這種佈置較好,常稱此為繞岸式魚道。如岸邊無適宜場地,常呈盤折佈置或充分利用空間分層盤折,以使槽身有足夠的長度。

  

參考書目

 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等編:《魚道》,電力工業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