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溝通黃河與海河流域的航運水道。隋大業四年(608)開。東漢建安九年(204),曹操曾開白溝(比今衛運河偏西),又開平虜渠(相當今滄州以北的南運河),溝通黃河和海河水系。隋代開永濟渠,南引沁水通黃河,北通涿郡(治薊城,今北京)。它是白溝的改道,並向南延伸,南段比白溝稍向東移,在今衛運河之西,今德州以下與南運河大致相合,至今天津市西再向西轉北,沿當時的永定河分支至涿郡。自永濟渠經黃河、通濟渠、淮河、邗溝,過江經江南運河至杭州,構成瞭南北大運河。隋、唐向向遼東用兵,永濟渠都是運輸軍需糧餉的主要交通幹線。北宋時,又稱禦河,上源已與沁水隔絕,以衛河為源,自衛州(今河南省汲縣)以下能行載重三四百石的船隻。下遊與漳河、滹沱河匯合,水量增加,但常受黃河決溢的幹擾。金代仍利用它漕運。元代開京杭運河,禦河(永濟渠)的德州至天津段,成為京杭運河中南運河的一段(見圖)。

永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