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各種形態(氣態、液態或固態)的天然水。供評價的水資源是指可供人類利用的水資源,即具有一定的數量和可用的品質,並在某一地點能夠長期滿足某種用途的水資源。地球表層的水有大氣中的水汽和水滴,海洋、湖泊、水庫、河流、土壤、含水層和生物體中的液態水,冰川、積雪和永久凍土中的固態水,巖石中的結晶水。人類大量利用的是大氣降水、河流水、湖泊和水庫水、土壤水和地下淡水。地球上水的儲量很大,但絕大部分是咸水。儲存在海洋及其他水體中的咸水和地下礦化水占全球水總儲量的97..47%;而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最密切,可資利用的淡水卻隻占全球水總儲量的0.77%。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有限的。海水可用於養殖及航運,或引至陸地用作冷卻用水。海水淡化後,也可供生產或生活使用,但成本較貴,目前尚不能大量被利用。

  水循環和水的更新 自然界的水在不斷地循環和運動(見水文循環)。水資源與其他資源的不同,在於它可以通過水循環而不斷得到更新。根據水的更新周期,地球上水的儲量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永久儲量:它們的更新非常緩慢,可以認為在當代是不變的。如深層地下水、高山冰川中蓄積的水,大約每1400~1600年更新一次。在利用這類水的儲量時,必須考慮它們漫長的恢復期,利用消耗應不大於它們的恢復能力。另一類是年內可以恢復更新的儲量,如大氣降水、河流水、湖泊水、土壤水、淺層地下水等。這部分水積極參與全球水循環,每年可以得到更新,並且在多年之間可以保持動態平衡。它們就是通常所說的可利用水資源。由於大氣降水是河流水、湖泊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總補給來源,從廣義講,降水量就是某一地區可利用水資源的總量。

  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它們是陸地上普遍存在的三種水體,與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地表水包括河流水和湖泊水,由大氣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所補給,以河川徑流、水面蒸發、土壤入滲等形式排泄。地下水為儲存在地下含水層的水量,由降水和地表水的下滲所補給,以河川基流、潛水蒸發、地下潛流等形式排泄。土壤水為包氣帶含水量,上部通過入滲接受降水和地表水的補給,下部通過毛細管的作用接受地下水的補給,主要消耗於土壤蒸發和植物蒸騰,隻有在飽和狀態下才下滲補給地下水或形成壤中流匯入河流,所以非飽和土壤中的水分是聯系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紐帶,是陸地植被賴以生存的源泉。由於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間存在一定的單向或雙向轉化關系,因此必需要將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一評價,弄清楚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補給來源、儲存條件、轉化關系、水質狀況、時空分佈規律,才能為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時空分佈的不均勻性 地球上水的分佈極不均勻,世界各地的降水量和徑流量由於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在各年之間和年內各月之間變化很大。降水量偏多或偏少,往往造成洪澇或幹旱等自然災害。為瞭興利除害,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用水的需要,必需根據天然水資源時空分佈的特點、利用的需要,修建必要的水利工程,在時間和空間上對水資源進行合理再分配。

  水資源開發利用 水在人類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水是一切生物的命脈,在維持生命和組成生態環境方面它是不可替代的。水資源在國計民生中的用途十分廣泛。水不僅用於城鄉人民生活、農業灌溉、工業生產,而且還用於水力發電、航運、水產養殖、醫藥衛生、旅遊娛樂和生態環境等方面。隨著世界人口急劇增長,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水的需求日益增長。20世紀50~70年代,全世界用水量增長一倍以上,不少地區出現瞭水源不足的緊張局面;人們開始認識到水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開始重視和珍惜水資源。

  現代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已由單目標發展到多目標綜合整治和利用,由利用地表水發展到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開發,由水量控制發展到水質控制,由單純經濟觀點發展到社會、經濟、環境等多因素的綜合評價。由多種水源形成的現代化水資源供需體系已成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必需用系統工程的方法,綜合分析這些因素,才能為水資源的統一規劃和管理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

  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城市、工業和農業的迅速發展,用水量的激劇增長,廢污水大量排放,使水資源大量消耗而不斷受到污染。水資源利用不充分、不合理,加劇瞭水資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因此,提倡節約用水、合理用水,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對廢污水進行處理、再生、回用,海水淡化或利用海水作工業冷卻用水,以及在流域之間對多餘的水量進行合理調配,都是解決水資源不足的有效措施。制定對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的法令和法規,結合必要的經濟、行政、法律手段,對水資源統一管理、合理調度、科學分配。這樣才能使有限的水資源在發展國民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過程中,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