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各種形態天然水的總稱。

  地球水儲量 地球表面、巖石圈內、大氣層中和生物體內所有各種形態的水,包括海洋水、冰川水、湖泊水、沼澤水、河流水、地下水、土壤水、大氣水和生物水(表1),在全球形成瞭一個完整的水系統,這就是水圈。水圈內全部水體的總儲量為1.386×1018m3。其中有1.338×1018m3儲存於面積為3.61億km2的海洋中,占全球總儲量的96.5%;分佈在面積為1.49×108km2裡的陸地上的各種水體儲量約為4.8×1016m3,約占3.5%;大氣水和生物體內的水僅1.4×1013m3,隻占0.001%。在陸地水儲量中,有73%即3.503×1016m3為淡水(含鹽量≤1g/L),占全球水儲量的2.53%。在陸地淡水中,隻有30.4%,即1.065×1016m3分佈在湖泊、沼澤、河流、土壤和地下600m以內含水層中,其餘69.6%分佈在兩極冰川與雪蓋、高山冰川和永久凍土層中,難以利用。

表1 地球水儲量

表2 各種水體的更新周期

  全球水循環和水平衡 水圈中不斷往復的水循環運動(見水文循環),使得海洋中的水量在長期內保持平衡,陸地上的各種水體得到補給。各種水體在循環過程中,都在自身凈化和不斷更新,但更新周期相差懸殊(表2)。

  全球動態平衡的循環水量通常用水量平衡方法估算。收入項為地球表面承受的降水量,支出項為地球表面的蒸發量,且收入量大體上等於支出量。由於地球與宇宙之間的水分交換甚微,地球上的總水量在長時期內可認為不變。全球水量平衡從長期統計中是閉合的,多年平均年蒸發量等於降水量,為5.77×1014m3,折合水深1130mm(表3)。海洋中平均年蒸發量為1400mm,年降水量為1270mm,蒸發量超過降水量130mm。差值部分由陸地流入海洋的徑流(包括地下徑流)達到平衡。陸地上平均年降水量為1.19×1014m3,折合水深800mm,年蒸發量為485mm,降水量大於蒸發量315mm,差值部分由海洋輸送到陸地的水汽加以補充。從陸地流入海洋的徑流和自海洋輸送到陸地的水汽,其多年平均水量是相等的,為4.68×1013m3

表3 全球水量平衡

  水資源量 對人類最有實用意義的水資源是河川徑流量和淺層地下淡水量。河川徑流量包含大氣降水和高山冰川融水形成的動態地表水,和由降水補給的淺層動態地下水,基本上反映瞭動態水資源的數量和特征,所以世界各國通常用河川徑流量近似表示動態水資源量。根據水文測驗資料以及與徑流有關的因素推算,全世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4.68×1013m3,其中河川徑流量為4.45×1013m3,冰川徑流量為2.3×1012m3。河川徑流中有4.35×1013m3流入海洋,其餘1.0×1012m3排入內陸湖。徑流量的地區分佈與人口分佈並不相適應,有人居住和適合人類活動的地區,約有年徑流量1.9×1013m3,占世界徑流總量的40.6%。

表4 世界各大洲年降水及年徑流分佈

  各洲水資源 各大洲的自然條件差別很大,降水、徑流的地區分佈很不均勻(表4)。大洋洲各島嶼的水資源最為豐富,平均年降水量達到2700mm,年徑流深超過1500mm。南美洲的水資源也較豐富,平均年降水量為1600mm,年徑流深為660mm,降水、徑流約相當於全球陸地平均值的兩倍。澳大利亞是水資源最貧乏的大陸,平均年降水量約460mm,年徑流深隻有40mm,有三分之二的面積為無永久性河流的荒漠、半荒漠,年降水量不足300mm。歐洲、亞洲、北美洲的水資源條件中等,年降水量和年徑流深均接近全球陸地平均值。非洲有大面積的沙漠,年降水量雖然接近全球陸地平均值,但年徑流深僅有150mm,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南極洲的降水量很少,年平均隻有165mm,沒有一條永久性河流,然而卻以冰川的形態儲存瞭地球淡水總量的62%。

  主要國傢水資源 從世界各國擁有的水資源量來看,居第一位的是巴西,其次按順序是蘇聯、加拿大、美國、印尼和中國。這六個國傢的年徑流量共計為2.15×1013m3,占世界年徑流總量的46%(表5)。亞洲國傢中年徑流深最大的是印尼和日本,接近1500mm。歐洲國傢中年徑流深最大的挪威,為1250mm。

表5 世界一些國傢的年徑流量和人均水量、耕地畝均水量

  

參考書目

 Wate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Nations water Conference,1977,Part4,United Nations,Programon Press,Oxford,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