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恒河的赫爾德瓦爾處引水的印度古老和著名的大型灌區。100多年來,經過幾次改建,灌溉面積約90餘萬公頃,成為印度農業最發達地區之一。

  這一地區氣候溫暖,年降雨量在750~1270mm之間。但由於70%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7、8、9三個月,且年際變化很大,一般隻能種一季作物,產量很低。1837~1838年大旱災後,當局決定修建引恒河水的灌溉工程。1854年開始修建時,採用木籠卵石在恒河上建臨時壩,從恒河支岔河道的右岸取水,主主要解決冬播作物的用水問題。渠道長約300多km,引水能力191m3/s。1866年灌溉面積約達22萬公頃。汛期臨時壩沖垮後,很難保證及時引水。因此,決定在恒河上修建一座永久性攔河引水樞紐工程,主要包括攔河壩、魚梯及10孔進水閘各一。工程於1913年開工。1920年完成。以後,又在渠道上陸續修建瞭一些節制閘、退水渠與支流河道交叉的排洪涵洞工程,並利用渠道跌水修建瞭8座水電站,渠道的引水能力,也由原來的191m3/s擴大到297m3/s。到1982年灌溉面積達到90餘萬公頃。上甘加渠對解決印度糧食自給問題發揮瞭相當大的作用。

  隨著灌溉面積的發展,出現瞭渠道下段水量不足的問題。同時,由於渠首常年引水,汛期泥沙淤積渠道,也減少瞭渠道的過水能力,更致下遊地區往往不能保證供水。此外,原攔河壩也不夠安全。為此,1979年開始在原壩址下遊新建一座攔河壩,並增建一座進水閘,引水能力170m3/s;相應地開挖一條與老渠道大體平行的新幹渠,向下遊地區供水。同時,計劃在左岸也修一座進水閘、引水灌溉恒河以東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