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資源可用於農業生產中的農、林、牧、副、漁各業及農村生活的部分。它主要包括降水的有效利用量、通過水利工程設施而得以為農業所利用的地表水量和地下水量。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經過處理,也可作為農業水資源,加以利用。

  農業水資源隻限於液態水。汽態水和固態水隻有轉化成液態水時,才能形成農業水資源。葉面截留的雨露水和土壤內夜間凝結的水分都可為作物所利用,但其量甚微,在農業水資源分析中一般可不予考慮。

  江河湖泊的地表徑流,可為國民經濟各種用水部門提供水源,但不是全部水量都可構成可利用的水資源,如為瞭維護河道生態平衡,必須有一部分河道徑流輸入海洋;水源開發工程雖可進行年內及年際調蓄,但在豐水周期內亦常產生無法調蓄的棄水。因此,可利用的水資源隻為其總水量的一部分,而農業可用水資源又隻為可利用水資源中的一部分。

  根據20世紀70年代末的調查資料,中國每年經工程調蓄、提、引為工農業提供的4767億m3水量中,農業用水占88%,其中灌溉用水4001億m3,農村人畜用水137億m3,牧業、林業用水57億m3。可見農業用水中有95%用於農田灌溉。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工業用水的比例迅速增長。同時,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多種經營的開展,養殖業和農村工業、副業的發展,農業用水中種植業灌溉用水的比例有減少趨勢。

  自然界的水情呈現一定的時空分佈不均勻性和動態變化規律。把自然界水資源的這種動態與農業用水的動態相協調,在充分利用降水的前提下,須通過農田水利工程設施才能調節利用地表水、地下水,使其成為可利用的農業水資源。

  降水對農田是一種間斷性的直接補給,也是農業水資源最基本的部分。在中國,年降水量大於800mm的濕潤帶,主要是水稻產區,除降水直接提供作物生長需水外,仍需發展灌溉,在時間上補充雨水的不足。在年降水量為400~700mm的半幹旱、半濕潤帶,主要是小麥、棉花等旱作物產區,降水量多集中在7~8月,需調蓄汛期雨水所形成的地表徑流,以供旱期灌溉之用。中國西北幹旱地帶的年降水量為200mm,在這類地區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須依賴於蓄水、引水或提水工程,以供給農業用水需要。在年降雨量200~400mm的半幹旱地帶,而又缺乏人工灌溉條件的地區,隻有依靠雨水,發展旱作農業(又稱雨育農業)。因此,有效地利用雨水對這類地區的農業生產具有決定的意義。

  地表水主要是河川湖泊徑流。江河在其水文動態許可范圍內可為沿程提供農業用水。江河中下遊平原是農業用水集中的地區,常須在河道上遊修建蓄水工程,以調節水資源在時空上的不均衡,或在河道上築壩引水,建閘提水,以補雨水之不足或不及時。必要時可實施跨流域調水,以調濟流域間水資源的不平衡。

  地下水包括丘陵山區的泉水、基巖裂隙水、沖積平原地區的淺層地下水、南方喀斯特地區的巖溶水,是農業水資源的另一來源。開采地下水,綜合調度水資源,應在一個豐枯水文周期內保持地下水采補平衡。農業用水應以開采淺層地下水為主,深層地下水隻能作為應急備用水源。

  地區性農業水資源的規劃調度應在各用水部門綜合規劃平衡、合理安排農業結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有效降雨量,發揮土壤的調蓄作用,積極開發利用地表水和合理開采地下水,統籌安排,發揮水資源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