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溪溝的飽含大量泥沙、石塊的突發性洪流。泥石流暴發突然、運動快速、歷時短暫、破壞力極大,常造成人民生命財產重大損失。泥石流是特殊的固體徑流,固體物質含量很高,可達30~80%。流體作直線慣性運動,遇障礙物不繞流而產生阻塞、堆積等正面衝擊作用,但其發生有一定的突發規律和條件。

  類型與形成條件 ①暴雨型泥石流:暴發於大暴雨季節;②冰川型泥石流:由冰川融化補給水體,分佈於大大面積冰川補給的高山泥石流區域,常暴發於仲夏;③堤壩潰決型泥石流:如水湖湖堤潰決、水庫堤壩潰決型等。它們形成的條件都要同時具備松散堆積物豐富、水源充足和地形陡峻。此外,還有人為因素的影響。

  運動特性 泥石流運動時,其前鋒部分在中國稱為龍頭,高幾米至數十米,後續部分為其主體。它的表層可挾帶直徑很大的巨礫隨流而下。運動過程中,對溝床有大沖大淤作用,一次沖淤深度可達數米至數十米。泥石流運動形式有連續性和陣發性兩類。前者流量過程呈單峰型或多峰正弦曲線型;後者為一陣接一陣,兩陣之間斷流,一次過程可達數十至數百陣,流量過程線呈鋸齒形。一次泥石流的歷時從幾分鐘到數十小時。泥石流在極短的時間內輸送出大量泥沙、石塊,一次可達數萬噸至數千萬噸。泥石流的沖擊力的大小隨所挾帶的石塊重量和流速大小而不同,一般可達數千至數萬牛頓每平方米。

  災害 泥石流不僅毀壞山坡使其變成基巖裸露的破碎田地,而且使谷底受礫石或石塊泥沙物質淤埋,給穿越區的鐵路、公路、橋涵造成毀壞、堵塞。泥石流對其匯流流路上的山區城市和居民危害很大。蘇聯受泥石流危害的城市有50餘座,如阿拉木圖市數十年內已三次遭受泥石流破壞。1970年秘魯國具有2萬人口的雲蓋城全被埋葬於泥石質漿體之下。中國泥石流主要分佈於西南、西北和華北山區。西藏波密縣古鄉溝於1953年突發一次特大泥石流,形成高出溝床40~90m的龍頭下泄,輸送沙石量達2700萬t。

  防治 對泥石流多采用綜合方法治理,即以植樹造林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削減地表徑流,減緩坡水流速。在溝床內修建攔擋建築物,穩定溝坡溝床,並攔截部分固體物質。在流域出口處修建排洪道。註意加強泥石流預報預警工作等。

  

參考書目

 С.Μ.弗萊施曼著,姚德基譯:《泥石流》,科學出版社,北京,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