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泗水和衛河的運河。北至臨清接衛河,南至濟寧以南接泗水、黃河,是京杭運河中地勢較高的一段。元代至元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276~1289)開成,明代永樂九年(1411)重開。會通河以汶、泗二河為源,但枯水季節水量不足,要依靠彙集沿途泉水濟運,明代統計的泉源有三四百處。汶水的水量最多,先由堽城壩分引經洸河至濟寧,後主要由戴村壩引水至南旺向運河兩個方向分水。另在兗州城東築金口壩,壅泗水西引合洸水至濟寧入運河。為調節各季節水量的不平衡,利用運河沿岸的湖泊窪地調蓄蓄,稱為水櫃,其中主要有:安山湖、蜀山湖、馬踏湖、南旺湖、馬腸湖、獨山湖、昭陽湖和南陽湖等(見圖)。為節制用水和保持航行水深,河上建通航閘,元代有30餘座,明清有40餘座,所以會通河又有“閘漕”之名。閘旁一般修有月河,河上根據需要還建有攔河壩、滾水壩。運河旁還有引水閘、泄水閘多處。清末,漕運逐漸廢棄,隻有濟寧以南湖區尚可通航。

明代會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