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洞是由於具有侵蝕性的流水沿石灰巖層面裂隙溶蝕、侵蝕、塌陷而形成的巖石空洞,洞內常有各類滴水石沉積物。巖溶洞穴由於它的物象和空間環境引起人們的美感,而成為風景區或風景點。

  中國《易經》、《山海經》、《神農本草經》都有關於巖洞的記載和描述。晉代以來的方志對巖洞都有記述,隋代有記述巖洞的專著《穴篇》。從唐宋起,巖洞逐漸成為研究物件和遊覽場所,巖洞題記和洞口摩崖造像日漸增多,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志巖洞》專門論述瞭桂林巖洞。。明《徐霞客遊記》記述瞭上百個巖洞,成為世界上最早系統記載巖溶的科學文獻。自然巖洞要成為風景遊覽環境,還必須有各種技術設施,如導遊、交通、燈光、給水排水、洞口管理等。

  中國巖溶地貌分佈面積約344萬平方公裡,巖洞風景資源極為豐富。著名的有:桂林的蘆笛巖風景區(見彩圖)和七星公園,貴陽的南郊地下公園和水晶宮,柳州的都樂巖風景區,南寧的伊嶺巖風景區,肇慶的七星巖,彭澤的龍宮洞,建德的靈棲洞,桐廬的瑤琳洞,金華的北三山洞,宜興的善卷洞、靈谷洞,北京的雲水洞、石花洞。

桂林蘆笛巖溶洞

  分類 巖洞種類很多,按洞體形態分,有豎洞(因地下水垂直流動造成)、平洞(因地下水水平流動造成)、層洞(因地層構造和地殼運動影響造成);按所在位置分,有邊洞(江河側蝕石灰巖形成的山邊洞穴)、腹洞(地下河溶蝕石灰巖形成石山腹體內洞,初成時多在山的基部,因地殼上升隨之抬高)、穿洞(巖洞橫向穿通山體,低者稱天生橋,高者稱月洞);按石景特點分,有乳石洞(洞中以鐘乳石形象取勝)、響石洞(洞中巖石叩之能發聲)、晶石洞(洞中有各種結晶體和連生晶簇);按水景特點分,有瀑佈洞(洞中有瀑佈,形聲壯觀)、泉溪洞(水流潺潺不絕)、河湖洞(可乘船遊覽);按光象特征分,有天光洞(自然光射入洞內)、異光洞(自然光經水體折射入洞,形成奇異迷幻的光象)、發光洞(洞內生物體發光);按氣象特證分,有暖洞(暖氣常存)、冷洞(冷氣森森)、冰洞(四季有冰景)、風洞(洞中氣流大)、氣洞(有雲霧);按洞內棲息的生物分,有燕子洞、蝙蝠洞、魚洞等;按文化特征分,有猿人洞,遺址洞等。

  巖洞風景構成 一般由洞體、石景、水景、光象、氣象、生物、文化遺跡以及技術設施等構成。

  巖洞的形成受巖石性質、構造、氣候等多因素影響,洞體形狀千變萬化。洞體一般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穹頂和比較高大廣深的廳堂洞室,二是相當狹長或曲折回旋的通道走廊,三是位置形態多樣並溝通內外的洞口。洞體的形態或奇妙幽深,或雄偉壯觀,能增加巖洞景觀的魅力。

  巖洞石景有地下水溶蝕成的石鍋、石鐘、石床;有滲滴水形成的石紋、石乳、石筍、石柱、石花、石蓮、乳石山、灰華田;有帶狀水流形成的石簾、石幔、石瀑;有霧滴附著凝結成的石刺、石毛、石針、石球等。石景奇妙的形體、色澤、質感、線形、聲響,能產生無窮的比擬和聯想。

  巖洞水景有地下暗流、河湖潭池、瀑佈跌水、泉溪水簾等。水可以使洞內石景潔凈清新。在巖洞環境中,水的光、影、形、聲效果比在洞外別有一番情趣。

  巖洞光象有天然發光的巖洞,包括在邊洞、穿洞和部分腹洞中的天然光的光象。但巖洞光象主要是指燈光裝置形成的景象。在用燈籠、火把遊洞的時代,光隻起照明作用。電燈應用於巖洞後,燈光便有助於塑造形象,調節色彩,強化氣氛,開掘意境,甚至創造出新的洞景主題,從而增加瞭巖洞風景的遊賞價值。

  巖洞氣象是指因洞體構造和空氣的溫度、濕度、氣流變化所形成的巖洞景象,常見的有暖、冷、風、氣等現象。洞內外濕差大時,巖洞內常出現氣、霧、雲的景象。冰洞即使在盛夏季節,洞外百花盛開,而入洞不遠卻是厚厚的冰層。氣象加強瞭巖洞風景的神秘氣氛。

  巖洞生物可供觀賞的,主要是水中的魚類,空中的蝙蝠、燕子、洞口的陰濕地被、藤本植物。

  巖洞文化景觀有碑銘、摩崖石刻造像、古代文化遺跡、民間神話傳說、特殊地質現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