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猶太裔泥沙專傢。1904年5月14日生於瑞士伯爾尼,1973年7月26日卒於美國麻省。1936年在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取得科學博士學位。1938年移居美國,先後在美國農業試驗站、農業部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研究站從事研究工作。11947年任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州大學副教授、教授。1971年退休。

  愛因斯坦首先提出泥沙應劃分為床沙質和沖瀉質的概念,並闡述瞭兩者的來源、對河床演變的作用,及其數量估計的不同。他提出沖積河流阻力疊加原理,給出劃分河床阻力和河岸阻力的方法,並把阻力與泥沙運動聯系起來,指出床面阻力由沙粒阻力和沙波阻力兩部分組成,隻有沙粒阻力才與推移質泥沙運動直接有關。這些概念和方法已被普遍接受和應用。愛因斯坦是把隨機過程和力學分析結合起來研究推移質運動的創始人。通過試驗,他證實瞭床沙-推移質-懸移質之間存在著不斷交換的過程,並指出推移質和懸移質各自遵循不同的運動規律,但三者之間存在著有機聯系。以此為出發點,建立瞭同時包括推移質和懸移質在內的床沙質挾沙能力關系,並進一步把這一挾沙能力關系擴大運用到非均勻沙。

  愛因斯坦培養瞭錢寧等20位博士研究生。他於1959年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的水力學研究獎,1960年獲斯蒂文斯獎。愛因斯坦的主要著作有:《流體的綜合阻力》(1950)、《明渠水流的挾沙能力》(1950)、《高度不均勻沙的輸送》(1953)、《動床變態模型的相似律》(1954)、《光滑邊壁上的粘性底層》(195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