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磚塊砌築的牆,具有較好的承重、保溫、隔熱、隔聲、防火、耐久等性能,為低層和多層房屋所廣泛採用。磚牆可作承重牆、外圍護牆和內分隔牆。

  砌築材料 砌築磚牆的基本材料是磚和砂漿。

   普通磚以粘土為原料焙燒而成。因生產方法的不同有紅磚和青磚之分。磚的規格尺寸,長、寬、厚的比例關係為4:2:1。中國於19552年將普通粘土磚的標準規格定為240×115×53毫米。世界各國也多采用近似的尺寸。50年代國際標準化組織模數協調的意見是:公制國傢采用10厘米為基本模數,30厘米為擴大模數;英制國傢采用4英寸(等於10.16厘米)為基本模數,1英尺(等於30.48厘米)為擴大模數。由於所定標準磚尺寸不能同基本模數協調,給設計和施工造成困難,所以近年來一些地區出現瞭190×190×90毫米和190×90×90毫米等規格的磚塊,以使磚砌體的基本尺度與10厘米的基本模數相協調。

  磚的強度用標號表示。標號根據抗壓強度來確定,分為200、150、100、75、50號五級。用得最多的是100號和75號。

  普通粘土磚強度高,抗凍性好,制作方便,應用廣泛。但因制磚原料取之於粘土,毀壞農田,所以近年來各地區都改用其他材料制成灰砂磚、粉煤灰磚、爐渣磚、煤矸石磚、頁巖磚等代替粘土磚。

  砂漿 由膠結料、細骨料和水攪拌而成。有水泥砂漿、石灰砂漿和混合砂漿等。砂漿強度也用標號表示,分為100、50、25、10、4號五種,常用的為25號和50號。

  組砌方式 指磚塊在砌體中的排列方式。為瞭使砌體堅固穩定並形成整體,須將上下皮磚塊之間的垂直砌縫有規律地錯開,稱錯縫。錯縫還能使清水墻立面構成有規則的圖案。實砌墻的基本組砌方式為上下皮一順一丁式和多順一丁式等(圖1)。

  磚墻的厚度一般取決於對墻體的強度和穩定性的要求。有采暖要求的建築的外墻厚度又需考慮保溫要求。但在砌築時還須結合磚的規格來確定。以標準磚為例,墻體厚度可砌成半磚(12墻)、3/4磚(18墻)、一磚(24墻)、一磚半(37墻)、二磚(49墻)、二磚半(62墻)等各種厚度。

  強度和穩定性 磚砌體的強度隨著磚和砂漿的標號提高而增大。磚砌體的強度約為所用磚塊強度的20~35%;在砌縫中設置鋼筋網片能夠提高砌體的強度。如每隔兩皮磚放置直徑4~6毫米鋼筋網的砌體,其容許應力可提高1.5~2倍。在多層房屋中,磚墻的穩定性是通過相鄰垂直的墻體和上下樓板(或屋頂層)的聯接而得到加強。

  構造處理 磚墻應根據需要作好保溫、洞口、防水防潮、飾面等方面的構造處理。

  保溫構造 在寒冷地區的外墻體,可采用空氣間層墻或復合墻提高墻體的保溫性能。空氣間層墻是在兩層實體墻之間留一道密封空氣間層(圖2a);復合墻是用保溫性能好的輕質多孔材料,如保溫塊或保溫板同磚墻組合,作成夾層墻(圖2b)或保溫板貼面墻(圖2c)。

  洞口處理 磚墻上開設門洞窗洞後,上口為防塌落應設置過梁。過梁可用木頭、型鋼、鋼筋混凝土或用磚砌成拱券。鋼筋混凝土過梁堅固耐久,一般多采用預制的。窗洞的下口為窗臺,室外應作好防水處理。

  防水防潮處理 外墻同室內外地面接近部位稱為勒腳,常遭雨水浸濺,土壤中的水或潮氣也會通過毛細管作用,經墻基侵入墻身。為瞭防止地下潮氣及地表積水侵蝕墻體,墻身勒腳應作防潮處理和設置防潮層。防潮層可用防水卷材、加筋混凝土帶或防水砂漿作成。

  飾面處理 即墻面裝修,作法較多。常在墻面抹灰粉刷,砌清水磚墻則用水泥砂漿勾縫。飾面要求較高的房屋可用面磚、天然的或人工的石材等貼面。

  展望 磚墻有很多優點,至今仍廣泛采用。但磚墻強度低於其他結構材料的墻,砌築多為手工操作,裝修工作量大。發展的方向是:①磚墻材料正向高強輕質磚塊和高效能的膠結材料發展,以提高砌體強度並減輕自重。②創造小型輕便靈活的機具和快速的施工方法,以提高施工效率。③改進飾面處理,發展彩色磚和釉面磚,取代外抹灰;采用各種成品飾面板,以取代室內的濕作業抹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