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洛陽市區西郊,南臨洛河,西跨澗水,呈不規則矩形。城牆夯土築成,1954~195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發掘。根據地層關係推斷,約建於春秋中葉以前,戰國、秦、西漢時迭經修補,西漢後期廢棄。

  城牆厚約10米,分段夯築或分塊築成。北城牆址保存較完整,全長2890米,城外有深約5米的壕。東、西城牆址時斷時續,但與北城牆相交的城角和東西牆的走向是清楚的。南城牆址的東部尚未探得,西部有長890米的東西向的城牆,兩端矩折向向北。西端北折連接長1140米的南北向城墻,東端北折隻餘一小段城角。從形勢看,它可能是附在大城西南角的一座長1140米、寬890米的矩形的小城,與臨淄齊國故城的情況相似。

  城門和幹道因遭到嚴重破壞,尚未查明。城內中部和西南角小城內有大量紋飾瓦件和筒、板瓦堆積層,是主要建築區,小城可能是宮殿區。宮殿區以東鄰洛河附近有戰國時期的糧倉窖穴遺址。城西北部有大面積的戰國至秦漢時期的窯址。窯址之東為骨器作坊和石器、料器作坊的遺址。

  一般認為,從位置、年代上看此城是東周十三世周王的王城遺址。但史載東周王城即西周洛邑,而此城址從地層上證明其不可能早到西周,所以也有一種意見認為,此城的名稱、性質、與西周洛邑的關系都有待考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