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國際運河。位於埃及東北部,連接塞得港與陶菲克港(圖1),是歐、亞、非三大洲海上國際貿易的通道。

圖1 蘇伊士運河平面圖 運河通航後從大西洋沿岸到印度洋諸港之間的航程,比繞行非洲好望角約縮短5500~8000公裡。蘇伊士運河的年貨物通過量,在國際運河中居首位。

  沿革 約在公元前20世紀或前19世紀,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的法老塞索斯特裡斯三世當政時期,從尼羅河支流上的紮加濟格附近經大苦湖、小苦湖到蘇伊士開鑿瞭一條間接溝通地中海與紅海的古蘇伊士運河。後因泥沙淤積失修而廢棄。約在公元前6世紀,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尼科二世曾開始開鑿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運河,但直到公元前250年前後才完成。由於泥沙淤積,運河需要經常疏浚,且時通時斷,到公元775年加利夫時期予以廢棄。

  19世紀開始著手研究直接連通地中海和紅海的運河方案。鑒於運河兩端水位差不大,因此采用瞭不設船閘的海平面運河方案。1854年法國工程師F.萊塞帕斯獲得瞭開鑿運河的特許權。1856年,他參加的蘇伊士運河公司取得運河建成後使用99年的權利。運河於1859年4月動工,1869年11月竣工通航。1956年埃及政府將運河收歸國有。1967年6月,由於中東戰爭,運河關閉。1975年6月運河重開。此後埃及對運河進行瞭擴建。

  簡況 蘇伊士運河全長173公裡,其中24%是利用提姆薩湖、大苦湖和小苦湖挖深作為航道,其餘部分則是開挖陸地而成的。運河基本上是單行航道,隻在巴拉(距塞得港55公裡)、卡佈裡特(在小苦湖附近)和大苦湖中有三處航道加寬段為雙航道,可以錯船。船舶通過運河的時間平均為15小時。

  運河自1869年通航以來,它的過水斷面曾數次擴展(圖2)。

圖2 蘇伊士運河橫斷面圖 1975年復航時,運河水深15米,11米深度處的寬度為89米,過水斷面面積為1800平方米,可通航吃水11.58米、滿載6萬噸、空載25萬噸的船舶。

  擴建 1980年12月完成運河第一期擴建工程。由於塞得港和陶菲克港的進港航道向外延伸,運河全長增為193.5公裡。運河水深增至19.5米,11米深處寬160~170米,過水斷面面積3000~3600平方米,可通航吃水16.15米、滿載15萬噸、空載37萬噸的油船。

  第一期擴建工程還增辟瞭三條汊道。塞得港支航道,長26.5公裡,可使船舶不經塞得港直接出入運河;提姆薩汊道長5公裡;德維斯瓦汊道(距塞得港95公裡)-大苦湖西航道-卡佈裡特西汊道共長27.0公裡。此外,裁直一些彎道,並建成監視船舶動態的電子控制系統,從而縮短瞭船舶通過運河的時間,進一步保障瞭航行安全。允許船舶通過運河的最大航速為每小時14公裡。第一期擴建工程挖泥約7億立方米,工程造價12.7億美元。

  蘇伊士運河第一期擴建工程完工以後,通過運河的船舶數量和噸位均有顯著增加。1981年通過運河的船舶總數達到21870艘(平均每天60艘),比1975年增長3倍。1981年通過運河的船舶噸位達3.42億凈噸,收入9億美元,比1980年增加40%。

  運河第二期擴建工程計劃將航道水深增至23.5米,水深11米處的寬度增至240米,過水斷面面積為5000平方米,可通航載重26萬噸、空載70萬噸的油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