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多層建築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築。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築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閣為主體的,獨樂寺觀音閣即為一例。樓則多狹而修曲,在建築組群中常居於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樓,王府中的後樓、廂樓等,處於建築組群的最後一列或左右廂位置。後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分,不過在建築組群中給建築物命名仍有保持這種區分原則的。如清代皇傢的幾處大戲園,主體舞臺建築平面近方形的均稱閣,觀觀戲扮戲的狹長形重屋均稱樓。

  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築形式和用途。城樓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闕樓、市樓、望樓等都是漢代應用較多的樓閣形式。漢代皇帝崇信神仙方術之說,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會仙人。武帝時建造的井幹樓高達“五十丈”。佛教傳入中國後,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築也是一種樓閣。北魏洛陽永寧寺木塔,高“四十餘丈”,百裡之外,即可遙見。建於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歷史上有些用於庋藏的建築物也稱為閣,但不一定是高大的建築,如石渠閣、天一閣(見藏書樓)等。可以登高望遠的風景遊覽建築往往也用樓閣為名,如黃鶴樓、滕王閣等。

  中國古代樓閣多為木結構,有多種構架形式。以方木相交疊壘成井欄形狀所構成的高樓,稱井幹式;將單層建築逐層重疊而構成整座建築的,稱重屋式。唐宋以來,在層間增設平臺結構層,其內簷形成暗層和樓面,其外簷挑出成為挑臺,這種形式宋代稱為平坐。各層上下柱之間不相通,構造交接方式較復雜。明清以來的樓閣構架,將各層木柱相續成為通長的柱材,與梁枋交搭成為整體框架,稱之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變異的樓閣構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