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平武縣城內。明正統五年(1440),龍安府僉事王璽計畫仿照明代宮殿形制建造他的府第,因僭越制度未成。後來在正統十一年旨準改建為“報恩寺”,於天順四年(1460)建成。全寺占地近2.5公頃,以重簷歇山頂的大雄寶殿為中心,前為天王殿,後為萬佛閣,左為大悲殿,右為華嚴藏。寺前廣場有華表一對,山門前有石獅一對,山門內有金水橋三座,鐘鼓樓分列左右,佈局嚴謹,裝飾華麗,是一組兼有宮殿和寺廟特徵的建築群。平武報恩寺在結構形式和建築藝術上提供瞭研究明代建築上下承襲襲關系的重要實物資料。

  報恩寺建築的大木作,多處保留著宋式遺制,建築有明顯的“側腳”和“生起”;角科以木雕的“角神”支承老角梁。為適應當地的防震要求,結構上采取瞭許多獨特的處理手法,特別是將正心桁作成矩形斷面,縱橫交頭處嚙合緊密,加強瞭建築的整體防震作用。所以全寺建成後經多次大地震仍完好無損。報恩寺天王殿遺留下來的明代額枋彩畫,開始出現清式旋子彩畫的圖案特征(見彩畫作)。華嚴藏內完整地保存著一座轉輪藏,俗稱“星辰車”。大悲殿、大雄寶殿以及萬佛閣內有精美的立雕、浮雕和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