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道路交通規律,並據以進行道路交通的規劃、設計、運營、管理等工作的一門工程學科,又稱交通工程學。交通工程研究的目的是為瞭實現安全、迅速、舒適、經濟地完成客貨運輸任務。交通工程不僅涉及道路工程、汽車工程、城市規劃、電子學、心理學等領域,而且涉及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等學科,所以是一個綜合性的邊緣學科。

  發展概況 交通工程作為一個學科是20世紀30年代初出現的。但是人類早已在實際際生活中積累有關交通工程的知識。中國周朝就開始進行道路規劃。古代羅馬國傢修建瞭29條以羅馬城為中心的輻射大道,並在羅馬城內規定單行街道,設置停車場等。1868年在英國倫敦首先出現交通信號燈。

  1903年美國開始發展汽車工業,汽車交通發展很快,交通事故也相應增多。為瞭管理汽車交通,1921年開始有交通工程師稱號。1930年交通工程師協會宣告成立,標志著交通工程這個新學科的誕生。在初期,交通工程主要是探討有關減少交通阻塞、保障交通安全、進行交通管理等問題。40年代,交通工程學者意識到應當做好交通規劃,以徹底解決道路交通問題。從50年代起,汽車產量急劇增加,高速公路建設突飛猛進,交通工程隨之發展,開始註意研究道路交通中的人、車、路三者的相互關系,創立瞭交通流理論。60年代,在交通工程中開始應用計算機控制信號燈、處理交通調查所得的資料和制訂交通規劃。由於汽車排放的污染物、噪聲,以及交通引起的振動造成危害,交通公害便成為交通工程的研究內容。進入70年代,鑒於交通是一個復雜系統,有關交通的問題必須采用綜合治理的方法才能奏效,於是系統工程的知識被引進交通工程領域。從70年代起,中國開始有組織地開展交通工程的研究。1979年成立上海市交通工程學會,1981年成立北京市交通工程學會,1982年中國公路學會下設中國交通工程學會。

  主要研究內容 交通工程研究的內容,可以概括為7個方面。①交通特性的調查研究。交通特性是指能說明交通特征性質的一些變量。選定的調查研究對象有:車輛特性,包括車輛保有量、車輛增長率、車輛的技術性能和使用效率等;駕駛員和行人的交通特性,主要指適宜駕駛的生理條件和人在交通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見交通心理學);道路特性,如道路的數量、質量、道路增長速度與交通量增長速度的關系等;交通量;汽車行車速度;道路通行能力等。調查研究這些交通特性,掌握現有交通條件和有關交通發展趨勢的資料,是為瞭揭示交通規律,作為編制交通規劃、進行道路線形設計(見公路線形設計)和交通管理的依據。②交通規劃的制訂。交通規劃按范圍分,有城市交通規劃和大區交通規劃;按規劃時間分,有長期交通規劃和短期交通規劃。制訂交通規劃要先對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當前的交通形式能否滿足當前的人口、社會經濟和土地利用等對交通的需要,同時預測未來的人口、社會經濟和土地利用對交通的需要,制訂交通規劃方案。③交通流的研究。交通流是指車輛在道路上連續行駛形成的車流,可用流量、流速和密度三個參數描述。從30年代起,就有一些學者試圖用物理學和數學的定律從理論上來描述交通流,雖然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交通流理論,但在實踐中已應用瞭概率論、排隊論的方法,提出瞭車輛跟馳模型和流體力學模型。④道路線形設計的研究。包括道路平面線形和縱斷面線形、道路交叉口、道路景觀、道路出入口和道路渠化設計。道路線形設計的方針是保證行人和車輛安全、通暢。⑤交通管理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通過工程技術、法制、教育等手段,正確處理交通中人、車、道三者之間的關系,保證交通安全,減少交通公害。⑥交通安全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交通事故發生的規律性,分析產生事故的因素,從而提出保障交通安全的措施。⑦交通公害的研究。交通公害是指機動車輛排放廢氣,產生噪聲和振動,造成對公眾的危害。防治交通公害日益成為交通工程研究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