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華山的合稱。依照佛教經典的說法,這四處分別為文殊、普賢、觀世音和地藏菩薩的“道場”。這四大名山自然景觀秀麗雄奇,人文景觀歷史悠久,都已列為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見彩圖)

山西五臺山臺懷風光 新華社供稿

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園池

安徽九華山通往天臺之路

四川峨眉山清音閣的牛心亭和牛心石

  五臺山 古稱清涼山,“五臺之名,北齊始見於史”。位於山西省五臺縣東北部,面積300平方公裡。五臺山地質層屬太古紀,大部分由黑雲母片麻巖和花崗片麻巖組成。巖石質地堅硬,很少風化、剝蝕現象。山巒峰頂平展,沒有峻嶺奇峰和長谷深澗,具有中國北方高山型風景區的風格。五臺山地區,雨量豐富,植被覆蓋率高達80%,清泉溪流到處可見。清水河縱貫全區,河水清澈,常年不涸。但因地屬高寒地帶,氣候上有強烈的季節性和多變性,所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冬觀五頂如銀,夏觀千峰似錦”。

  五臺山因有5座形似“壘土之臺”的高峰得名。其中:

  東臺 舊名雪峰山,又名青蘭山,海拔2796米。臺頂平廣,如鰲魚脊背,周緣3裡,夏、秋兩季登臨絕頂,東望日出“大十倍於車輪”,景色壯觀。

  南臺 即仙花山,海拔2812米,臺頂似覆盂,周緣2裡。夏季臺頂及四周,長滿秀草鮮花,燦爛有如鋪錦,所以又名錦秀峰,有金蓮、日菊和佛缽等名貴花卉。

  西臺 舊名栲栳山,又名掛月峰,海拔2660米。臺頂平伸如掌,周緣2裡,“其上有泉,群山拱合,巖谷幽潛”。在西臺頂上賞月,四季各有奇趣,冬夜群山如玉,秋霄高爽清朗。

  北臺 雲霧山主峰,又名掖鬥峰。海拔3058米,是中國華北地區最高峰。臺頂平直,周緣4裡,臺頂氣候異常寒冷,最低氣溫-44.8℃,年平均氣溫-4.2℃。通常五月解凍,九月又見雪封。這裡風、雪、雷、雨變幻莫測,可以說是一座顯示自然力景觀的天然展覽室。

  中臺 即平頂山,海拔2890米。臺頂平廣,方圓5裡。“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又名翠巖峰。氣候同北臺相似,一年有9個月降雪,這裡是山脈之祖,溪流之源,構成中臺特有的景觀。

  人文景觀 五臺山人文景觀最大的特點是眾多的佛教寺院。據《清涼山志》記載,五臺山在東漢時建造第一座佛寺──大孚靈鷲寺以後,成為所謂文殊菩薩的道場,中國最早的佛教聖地。山上寺院最多時達360所,屢毀屢建,現存57所,其中在五峰以內臺內地區的31所。五臺山的5座臺頂過去都建有巨石壘砌的寺院,一種可抗大風的“城堡”式建築,都已湮沒。在瓦礫場中尚可認出不少宋、元、明、清的遺物:古碑、石塔、石佛像等。

  五臺山的寺院分為兩類:一類是青廟,為顯教禪剎;一類是黃廟,為喇嘛寺院。著名的大顯通寺是五臺山中現存最大古剎,占地8萬多平方米,它的前身是大孚靈鷲寺。大顯通寺前方的塔院寺內有一座高50米的白色大喇嘛塔,塔身巍峨,位置適中,成為五臺山顯著的人文標志。大顯通寺後方的菩薩頂真容院是五臺山黃廟的領袖寺院,相傳為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它同塔院寺白塔南北呼應,構成開闊、粗獷、雄渾的北地佛國風光。

  峨眉山 位於四川省中南部峨眉縣境內。《禹貢》裡稱為“蒙山之首”,峨眉之名始於西漢。包括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和四峨山。大峨山最高,主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通常所說的峨眉山,指的就是大峨山,面積約115平方公裡。

  自然景觀 峨眉山是邛崍山脈的餘脈。巖層生成於大約8億年前的元古代。這裡的沉積巖層最下一層是花崗巖,其上依次是白雲巖、頁巖、砂巖和石灰巖,以及因巖漿噴發形成的玄武巖。由於地層的褶皺、斷裂和巖石的破碎、缺失,各種巖石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地裸露,形成許多風貌各異的長谷深澗和奇石峻峰。

  峨眉山的氣候變化萬千。它的雲、雨、霧、日出、“佛光”和“聖燈”,都是令人神往的氣象景觀。“山行本無雨,空翠濕人衣”,常常是雲、霧、煙、雨分不清,顯出朦朧之美。這裡雨量充沛,植被景觀豐富,呈明顯的垂直分佈帶。海拔1000米以下是亞熱帶,生長榿木、山合歡、黃桷樹、馬尾松、鳳尾蕨和映山紅等低山植物;海拔1000~1100米是溫帶,有針葉和闊葉混交的林帶,主要樹種有圓翅楓楊、山茱萸、鵝耳櫪和峨眉栲樹;海拔1100米以上是亞寒帶,生長冷杉、冷箭竹和杜鵑等。峨眉山中有3000多種花草和樹木,被稱為“植物王國”,其中有幾千萬年前遺留下來的古老植物三白草、珙桐和方氏鵝耳櫪等,是中國特有的植物。

  人文景觀 峨眉山作為佛教聖地有悠久的歷史。東漢時就建有寺觀。開始為道教“福地”,後來佛道並存。唐宋之際,道教衰落,峨眉山成瞭普賢菩薩的道場。明清時,佛教鼎盛,寺院多達150餘所。現存20多所佛寺中有山下的報國寺、伏虎寺,山中的洪椿坪、九老洞、洗象池和山上的臥雲庵等,或憑倚山麓,或隱入密林,或殿宇半掩,或雄踞山頭,既是點景之筆,又是觀景佳處。

  峨眉十景分佈於山外兩處:“聖積晚鐘”和“靈巖迭翠”;山中八處:“羅峰晴雲”、“雙橋清音”、“白水秋風”、“大坪霽雪”、“洪椿曉雨”、“九老仙府”、“象池夜月”和“金頂祥光”。南宋詩人范成大的詩句:“三峨秀色甲天下”,用一個“秀”字概括瞭峨眉景觀的美學特征。

  普陀山 西漢稱“梅嶺”,宋時稱“白華山”,明代始稱普陀山。它是浙江省舟山群島的一個小島,南北最長處8.8公裡,東西最寬處3.5公裡,面積12.5平方公裡。

  自然景觀 普陀山最高峰佛頂山,海拔300米。全島崗巒起伏,有大小山峰18座,屬低山花崗巖丘陵區。自然景觀古樸敦厚。島上花崗巖石塊著名的有“海天佛國”石、“雲扶”石、“磬陀”石和“二龜聽法”石。島上有洞壑之勝,如潮音洞、梵音洞、觀音洞和靈佑洞等。沙嶴、古樹是普陀山的兩絕。千步沙長達數裡,有時夜潮發光,蔚為奇觀。樟樹被佛教徒奉為聖木,有大樟樹1000多株,雜以其他樹木,形成一個綠海。山峰、巖石、洞壑、沙嶴和古木,點綴著東海上這座“海天佛國”。前人說過“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

  人文景觀 普陀山觀世音道場作為佛教聖地之一,是從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日本僧人慧鍔創建“不肯去觀音院”開始的。南宋寧宗嘉定七年(1214),皇帝詔令普陀山主要供奉觀世音。普陀山現存三大禪林:普濟寺,是供奉觀音的主剎,它前邊不遠處是“不肯去觀音院”遺址;法雨寺,寺前澗水繞流,周圍古木如蓋,是山中最為清凈的處所;慧濟寺,高踞山肩,寺前後各有石級千餘步,從山腳抵達山門。普陀香道極為考究,是其他三處名山所不及的。香道上每隔三、五石便有一石,刻著象征佛國凈土的蓮花。

  普陀山的景觀即使同一畫面也是四時不同,晨昏各異。歷史上曾有過“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之類的名稱,有些風景現已不存,然而“山海之勝”猶在。

  九華山 漢代叫陵陽山,梁時名幘山,隋、唐稱“九子山”。“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名九子山。”(《九華山錄》)李白有“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的詩句,因此更名為九華山。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境內,周圍100多公裡。

  自然景觀 九華山山體形成於1億多年前,在漫長地質年代中形成擁有無數奇峰、怪石、峽谷和巖洞的花崗巖高山型自然風景區。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九華山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四時更迭,給九華山帶來迥然不同的景觀。春觀雲海,夏賞飛瀑流泉,秋可品楓玩菊,冬探冰山雪嶺。它以山、水、雲霧和植被兼勝著稱。

  九華的山,處處得景。有峰、有嶺、有崖、有石,雄偉而又奇麗,王安石曾用“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來贊美。境內有九十九峰,十六嶺,十四懸崖,二十二名石,十二洞府。九華的水,處處成趣。有瀑、有潭、有泉、有溪,瀑佈飛落千丈,潭水靜若明鏡,清泉細似琴弦,溪流宛如白練。山中有十八泉,十溪,九澗,七潭、六池。著名的有碧桃巖下九華第一飛瀑和七子巖上的七條瀑佈。九華的雲霧,處處迷人。充谷盈壑,穿林入室,驟然而起,悠然而逝。觀九華雲霧最理想的地方是蓮花峰、芙蓉峰和東巖一帶。九華的植被,處處滴翠,覆蓋面積超過60%。有植物2000多種,鳳凰松、迎客松和鸚鵡松最為名貴。

  人文景觀 東晉時山中就建有道觀和佛寺。唐永徽四年(653),新羅王族金喬覺渡海入唐,在九華山苦行75年。喬覺入定三年,人們看到他逝後肉身與佛經裡的地藏菩薩相同,被附會成地藏化身,稱“金地藏”。從此,九華山便成瞭佛教聖地中的地藏道場。

  目前山中尚存寺庵70多所,規模最大的祇園禪寺、東巖精舍、萬年寺和甘露寺合稱九華四大叢林。九華山的寺庵以佛教殿堂和皖南民居相結合的形式而獨具風格。它們的佈局靈活多變,與山勢結合巧妙。唐宋以來,著名詩人李白、劉禹錫、杜牧、王安石、蘇軾、文天祥、王陽明、湯顯祖、董其昌、袁枚等都曾留下吟詠九華山的名篇佳什。

  前人把九華山的景觀總括成九華十景:“天臺曉日”、“桃巖瀑佈”、“舒潭印月”、“九子泉聲”、“蓮峰雲海”、“平風積雪”、“東巖宴坐”、“天柱仙跡”、“化城晚鐘”和“五溪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