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的綜合性農書。作者王禎,字伯善,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生卒年無可確考。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縣)及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縣)縣尹。《農書》37集本成書於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明代初期被編入《永樂大典》。明、清以來,刊本很多(見彩圖)。1981年出版瞭經過整理、校註的王毓瑚校本。

《王楨農書》

  全書約13萬餘字。內容包括3個部分:①《農桑通訣》6集,作為農業總論,體現瞭作者的農學思想體系。其中分別闡說農作的時宜、地宜、耕耙、播種、耘鋤、施肥、灌溉、收獲,以及飼育畜禽和養蠶等,內容雖大多采摘前人著述,但結合作者自己對南北方農業觀察所得的體會,加以比較探討,言之有物。②《百谷譜》11集,為作物栽培各論,分述糧食作物、蔬菜、水果、林木的栽種技術。先敘說各種作物的名稱、來源和文獻記載,並摘錄古代農書中有關的栽植方法。同時也介紹作者對各地作物栽培的觀察心得,撰述簡明,體例清楚。③《農器圖譜》20集,占全書百分之八十的篇幅,幾乎包括瞭傳統的所有農具和主要設施,共分20門,附圖280餘幅,每項均有詳細說明,包括釋名、來源、構造和用法,並附以詩賦韻文,不僅記述瞭當時通用的農器,而且對有些已經失傳的古代農具也繪出復原圖,堪稱中國最早的圖文並茂的農具史料,後代農書中所述農具大多以此書為范本。

  本書的主要特點,一是能兼論南北方農業技術。在此以前的農書,所述多以黃河流域的經驗技術為主,本書則因作者既熟悉北方農業生產,又因在南方數任地方官,故能比較南北異宜。二是對土地利用方式和農田水利敘述頗詳,如對圩田、圍田、櫃田、架田、梯田、塗田等多種農田形式和許多水利設施及工具的作用和效益都有所論述。三是能廣泛介紹各種農具,這可稱是本書最大特色。書中對傳統的大小農具和新出現的農具逐一敘述,並能對它們的性能和效率加以比較,說明瞭作者不但是一位農學傢,也是一位工藝學傢。本書“田制門”後附錄“法制長生屋”和“造活字印書法”,是在防火建築和活字印刷方面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