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綱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Mylabridae)。又名豌豆蛀蟲、豌豆牛。豌豆害蟲。除在田間侵入豆粒為害外,並能隨同豆粒收穫入倉和調運而傳播蔓延,因而也是一種倉貯害蟲,曾被列為中國國內檢疫對象。成蟲體長約5毫米,長橢圓形,黑褐色;觸角鋸齒狀;鞘翅後半部有白色毛斑排列成的斜紋;後足腿節內緣近端部有一長而尖的刺。卵長約0.7毫米,橢圓形,淡橙黃色,一端長有2條長絲用以粘附豆莢表面。幼蟲體長4.5~5毫米,近圓筒形略彎曲,乳白色,體節多皺,胸足退退化成突起。蛹長約5.5毫米,橢圓形,淡黃色。全世界都有分佈。中國除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貴州外,各省(自治區)均有發生。食性較窄,主要為害豌豆。中國各地一年發生1代。以成蟲在倉庫、房屋縫隙、包裝物和田間遺株等處越冬,也有以4齡幼蟲越冬的。翌年田間豌豆開花結莢時飛到豆田交尾產卵。卵散產於豆莢表面,一般每莢產1粒,多產於豆株中部豆莢上。孵化後幼蟲蛀入豆粒內為害,一般1粒豆內僅有1頭幼蟲成活。受害豆粒被蛀空或出粉率、發芽率降低。老熟幼蟲在豆粒內化蛹前,先將豆粒種皮咬一圓形羽化孔。通常當豌豆收獲時,大部分成蟲尚未羽化,隨豆粒入倉繼續發育為害以至越冬。成蟲有假死習性,飛行能力較強,先在田邊取食產卵,漸向中央擴散。溫度22~25℃、相對濕度60~80%時活動最盛。對低溫適應能力強,幹旱條件可促進發育。不同豌豆品種的受害程度有差異,開花結莢期與成蟲產卵期相吻合、花梗長、豆莢小、莢皮硬的品種受害較輕。

豌豆象

  防治措施包括:不從發生地區調運豆種;精選無蟲豆種,建立留種基地;開水燙種、日光曝曬殺蟲;收獲後半個月內使用氯化苦、溴甲烷、磷化鋁等熏蒸殺蟲;做好倉庫內清潔衛生和貯糧器材消毒;成蟲發生期施用敵百蟲等農藥,以及選用抗蟲品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