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炭疽桿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急性、發燒性、敗血性傳染病。病原菌在病畜體內形成莢膜,不產生芽胞。莢膜具有抗吞噬作用,有利於細菌的繁殖和擴散。其毒素由水腫因數(成分Ⅰ)、保護性抗原(成分Ⅱ)和致死因數(成分Ⅲ)組成。單獨的成分Ⅰ或成分Ⅲ無生物學活性,而成分Ⅰ和成分Ⅱ的混合物則可使豚鼠發生水腫;成分Ⅲ和成分Ⅱ的混合物能使大鼠致死;3種成分的混合物既可引起水腫,又有致死作用。炭疽桿菌一旦接觸遊離氧氧就在菌體中央形成芽胞,具有強大抵抗力,能在外界生存數十年,使被污染牧場或地區長期保持傳染性。同時,炭疽也是一種嚴重的人畜共患疾病。

  炭疽桿菌於1876年首先由德國人R.K.柯赫培養成功。1881年法國人L.巴斯德以高溫(42~43℃)培養的減毒炭疽桿菌成功地應用於綿羊炭疽預防,為人工免疫法奠定瞭初步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炭疽主要發生於草食動物,以綿羊、山羊最易感,牛、馬、鹿次之。實驗動物小鼠、豚鼠和兔易感。豬炭疽常為慢性,呈現咽喉和頸部腫脹。人的易感性僅次於草食動物。病菌或其芽胞經由破損的皮膚、消化道或吸呼道侵入體內,引起皮膚炭疽、腸炭疽或肺炭疽。潛伏期一般為1~3天。臨診上可分為最急性、急性和亞急性3種病型。最急型主要發生於流行初期,常見於綿羊。突然發病,全身抽搐,倒地不起,迅速死亡;急性型最為常見,病畜體溫升至40~42℃,精神沉鬱,脈搏快而弱,呼吸困難,粘膜呈藍紫色,並有小出血點,瀕死期體溫迅速下降,一般經1~2天死亡。亞急性型的癥狀基本上與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較長,一般為2~5天。病畜常於頸部、胸前、腹下等處發生炭疽癰,腫脹急劇擴大,初硬固,有熱痛感,後逐漸變冷,無痛感。病屍常由口、鼻等天然孔流出血液,凝固不全,粘稠如煤焦油樣。皮下、漿膜下、肌間和咽喉部等處呈現黃色膠樣浸潤,並有出血點,特別是脾顯著腫脹(除病程極快者外),可腫大幾倍。

  確診須作實驗室診斷,如顯微鏡檢查病菌,或細菌培養、實驗動物試驗和熱沉淀反應等。患炭疽幸而痊愈的動物可獲得堅強的免疫力。目前中國應用2號炭疽芽胞苗或無毒炭疽芽胞苗預防傢畜炭疽。人在必要時可接種人用炭疽減毒疫苗預防。抗炭疽免疫血清、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有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