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產出後一定時間內胎衣不能排出的一種傢畜產科疾病。各種傢畜產後胎衣排出的正常時間為:馬1~1.5小時,牛12小時,羊4小時,豬1小時。胎衣不下主要發生於牛,奶牛的發病率約占健康分娩牛的8.2%,飼養管理不善的奶牛場甚至可高達25~40%。此病一般雖不致引起死亡,但常可引起子宮內膜炎和不孕,迫使有些母牛被提早淘汰。

  牛胎盤組織的構造型式是常發本病的原因。牛的胎盤組織多屬上皮絨毛膜和結締組織絨毛膜混合型,胎兒胎盤和母體胎盤盤聯系緊密,當產後子宮收縮無力時,二者不能分離,就導致胎衣不下。引起產後子宮收縮無力的因素有妊畜運動不足、過度肥胖,飼料中缺乏鈣鹽等礦物質或維生素,胎兒過多或過大引起子宮過度擴張,以及由難產導致的子宮肌疲勞等。流產後孕酮含量仍高、雌激素不足且胎盤組織聯系仍緊密,也易引起此病。此外,胎盤受到感染,胎兒胎盤和母體胎盤發生愈著,也是胎衣不下的原因。

  常見的全部胎衣不下病例(有一部分胎衣掛在陰門外面)較易作出診斷;部分胎衣不下因未排出的這一部分殘留在子宮內,從外部不易發現,較難診斷。保守療法是用膠囊把抗菌藥(如氯黴素或土黴素0.5~1.0克的膠囊劑)放進子宮粘膜和胎衣之間,隔日1次,共1~3次,防止胎衣腐敗,等待自行排出,這樣對以後的受胎率影響不大。手術療法是用手伸進子宮內,輕柔地從母體胎盤上剝下胎衣;在子宮頸尚未縮小的情況下可試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