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末清初反映浙江嘉湖地區農業生產的兩部農書。《沈氏農書》大約是明崇禎末年(1640年前後)浙江歸安(今浙江吳興縣)佚名的沈氏所撰。全書有“逐月事宜”、“運田地法”、“蠶務(六畜附)”和“傢常日用”4個部分。“逐月事宜”是農傢月令提綱,按月列舉重要農事、工具和用品置備等;“運田地法”主要記載水稻和桑樹栽培;“蠶務”除養蠶外,還包括絲織和六畜飼養;“傢常日用”講述農副產品的加工和貯藏知識。

  《補農書》作者張履祥(16111~1674),字考夫,號念芝,浙江桐鄉楊園村(今浙江桐鄉縣)人。明亡後,隱居傢鄉講授理學並兼務農業,世稱“楊園先生”,生平事跡載在《清史稿·儒林傳》。他對《沈氏農書》極為欣賞,但尚感有不足,又根據本人經驗和從老農那裡得到的知識,約在清順治十五年(1658)寫成本書。內容包括“補農書後”、“總論”和“附錄”3個部分,主要論述有關種植業、養殖業的生產和集約經營等知識,記載瞭桐鄉一帶較重要的經濟作物如梅豆、大麻、甘菊和芋艿等栽培技術,內容相當廣泛,且切實可行。乾隆年間,朱坤編輯《楊園全集》時,把《沈氏農書》與本書合為一本,分上下兩卷,統稱為《補農書》,故後世刊本多用此書名。

  明代後期以來,隨著生產的發展,某些地區如太湖流域的農產品商品化趨勢有所發展,一些經營地主和無意仕進的文人多親自務農,總結生產經驗和傳授農業知識的著述也相應增多,這兩本書就是這一情況下的產物。其中概述的農業資源利用、集約經營的基本措施,以及當時農業商品生產和雇傭關系的情況,一些農副產品的單產、價格和利潤等主要數據等,為研究明末清初太湖地區的農業經濟史和技術史提供瞭可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