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深松鏟或鑿形犁等鬆土農具疏鬆土壤而不翻轉土層的一種深耕方法。一般深度在20釐米以上。其作用是:①打破犁底層、白漿層或其他粘土硬碟,加深耕作層,促進底土熟化,利於作物根系向深層伸展;②因不翻轉土層,後茬作物仍能充分利用原有耕層的養分,並保持其中的微生物區系,減輕對下層嫌氣性微生物的抑制作用;③雨季能蓄水貯墑,減少地面徑流;④保留部分殘茬,減輕風蝕和水蝕。但深松耕的作用及後效期的長短,隨土壤質地、有機質含量、降水量多少等而異,如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後效較短,而而北部則較長。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經長期翻耕後形成犁底層的旱地、耕作層下已形成粘重緊實的硬盤層(或白漿層)的土地或土層厚而耕層薄不宜深翻的土地。

  深松耕按操作方法又有全面深松耕和間隔深松耕之分。對耕層進行全面深松的,稱全面深松耕。如20世紀50年代,蘇聯在半幹旱地區休閑地用無壁犁全面深松土壤,深可達40~50厘米。隻耕松一部分耕層,而另一部分耕層保持原有狀態,稱間隔深松耕。70年代中國東北地區在一條壟(行)內(寬60~70厘米)松耕其間的一部分(寬8~15厘米)耕層,造成行間和行內虛實並存的耕層構造(見圖)。其優點是深松耕的部分通氣良好,又能接納雨水;未深松耕的部分比較緊實,可連續提墑。兩種松緊不同的土壤環境分佈於1行,可任根系伸展,增強作物的抗逆性。間隔深松還可分層進行,上層用鴨掌式深松鏟,入土深達10厘米左右;下層用鑿形鏟或三角形深松鏟(三面均有坡度),入土深達15~20厘米;這樣總的耕作深度可達25~27厘米,以打破犁底層為限。分層深松時土壤阻力小,有利於提高作業質量。間隔深松耕可在播種前或與播種同時進行,也可結合第1遍中耕時進行。雨季前結合中耕進行深松耕,還能取得較好的蓄水效果,促使作物根系發育,防止早衰。

  除深松耕外,生產上也常采用淺松耕。主要方法是使用去掉犁壁的鏵、淺耕滅茬機、圓盤耙、松土鏟等疏松土壤,深度一般在14~15厘米以內,特點是能耗較少、作業速度快,但深度較淺,翻埋有機肥料或殘茬不嚴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