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綱偶蹄目鹿科(Cervidae)麝屬(Moschus)動物。公麝腹部麝香腺分泌的麝香為名貴的香料,常作藥用。主要分佈在中國、蘇聯、朝鮮、蒙古、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等國傢。中國有原麝(M.moschiferus)、馬麝(M.sifanicus)和林麝(M.berezovski)3種,,統稱香獐或麝鹿。原麝分佈在黑龍江、吉林、河北、內蒙古等地;馬麝主要分佈在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林麝則分佈於山西、陜西、湖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等地。麝的數量已因濫捕而下降。除采取禁獵措施外,中國已在西北、西南等地建立養麝場,並采用活體取香的技術。

  生物學特性 麝的體形矮小,肩高50~60厘米,體長65~90厘米,成年公麝體重8~17千克,母麝7~12千克。被毛粗硬,呈深棕色或暗褐色。背部和體側毛色較深,腹部較淡,背部有不甚明顯的土黃色斑點,排列成4~5條縱行。頭部較小,無眶下腺,吻端裸露。兩性都無角,耳長直立,耳輪似兔而微圓。薦部比肩部高,背拱起。四肢肌肉發達,後肢比前肢長1/3左右。蹄長而細,主蹄狹尖,副蹄顯著。尾短(見彩圖)。棲息於高山,善登高跳躍,可跳1.5~2米高、2~3米遠的距離。無合群性,膽怯易驚,白天隱伏,晨昏外出活動。視覺、聽覺、嗅覺都靈敏,但自衛能力很弱。公麝多單獨活動,僅母麝同幼麝在一起。公麝腹部尿道口與臍部之間有一麝香囊,周圍覆蓋被毛。1歲以後每年5~7月出現腺體分泌麝香的生理反應:香囊腫脹,充液,流香水,遺香粒;同時睪丸也腫脹,甚至排尿困難,並表現興奮好鬥,食量減少或廢食,而後又逐漸恢復正常。

  繁殖和飼養管理 麝多在生活第2年(18個月齡)性成熟。人工飼養的公麝在3.5歲,母麝2.5歲配種。屬季節性多次發情。配種期內公麝激烈爭鬥。配種期為11月至次年1月,發情周期19~25天,妊娠期175~195天。每年5~6月產仔,雙胎率占70~80%,產3仔的極少。仔麝初生重300~550克。人工養麝繁殖成活率80%左右,天然壽命在15歲以上。

  麝主要以松、杉、灌木的嫩枝嫩葉,苔蘚、地衣和各種野草為食。人工飼養時也適當喂以塊根、塊莖等多汁飼料;精料有大豆、玉米面、麥麩等。一般每天喂100~150克精料,500~700克青粗料,並補充一定量的礦物質。飲水充足。麝群一旦受驚,容易激怒,有時頭部發抖,口中吹氣,瞪眼凝視,亂跑亂跳,往往造成傷亡,故宜保持環境安靜。養麝方式有一雄獨養、雄雌群養或一雄多雌群養等。出現泌香生理反應的前一個月最好單圈喂養。

  采香 麝香香氣濃烈,多呈棕褐色顆粒狀,含麝香酮、膽固醇、脂肪和蛋白質等,其中麝香酮為主要芳香成分。3~12歲是產香旺期;7~8月是泌香旺期,常有麝香外溢現象,質量也最佳,是取香的良好季節。每頭公麝年產麝香約10~15克。麝香能不斷形成、分泌,但摘除睪丸即不再泌香。人工取香時將公麝腹部向上固定在取香臺上。操作者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香囊,使囊口擴張,另一手將香勺插入囊內取香。然後在香囊口塗敷消炎藥。取出的濕香立即放入瓶內。幹燥後密封保存。中國麝香以西南各省所產的品質最佳,雲南所產“雲麝香”和四川西部灌縣、阿壩藏族自治州一帶所產的“川香”或“灌香”,均以質優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