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Laguminosae)野豌豆屬(Vicia)一年生或越年生蔓生草本,一種重要的綠肥和飼草作物。主要分佈在東西兩半球的溫帶地區,全世界約有200多種,中國有近30種,多為野生,從平原到海拔2000米的地區均有分佈。

  用作綠肥飼草栽培的主要有下述3種:①毛葉苕子(V.villosa)。又名長柔毛野豌豆。原產歐洲,蘇聯、匈牙利等栽培較多。220世紀40年代中國先從美國引入,50年代初期,又從蘇聯和東歐國傢引進一些品種。主要在江蘇、河南、山東、安徽、湖北、四川、雲南、貴州以及西北各省種植。根系發達,密佈於30厘米深的耕層內。莖四棱形,長1~2米,可達3米以上,密被長柔毛。偶數羽狀復葉,小葉8~10對,長橢圓形。總狀花序腋生,小花20~30朵,藍紫色,著生於花軸的一側。莢果矩圓形,內含2~5粒種子。圓形,黑或褐色,千粒重20~25克(見圖)。能耐-20℃以下的低溫,4 ℃左右即可出苗,20℃左右生長最快,在30℃以上的高溫下,生長受阻。喜中性砂壤土。②光葉苕子。與毛葉苕子屬同種,是具半冬性的稀毛生態型。莖被疏毛。花紫紅色。抗寒性較差,在黃河以北越冬困難,比毛葉苕子成熟早,多在長江流域以南種植。③藍花苕子(V.cracca)。又名廣佈野豌豆。原產中國西南地區,主要分佈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以及長江以南其他地區。速生早發,莖中空,蔓生,無毛。花藍紫色。莢果光滑。種子灰黑色,千粒重15~20克。耐旱、耐瘠薄,但不耐寒,通常在0℃左右即易遭凍害。以土壤pH6.0~6.5時生長最好。

  各種苕子的養分含量相似,鮮草一般含水分80%左右,氮0.45~0.65%,磷酸0.08~0.13%,氧化鉀0.25~0.43%。盛花期制成的幹草,約含粗蛋白21%,粗脂肪4%,粗纖維26%,無氮浸出物31%,灰分10%,飼料價值較高。

  苕子在中國南方主要作稻田冬綠肥,秋季刈稻前撒播於水稻行間或刈稻後播種,翌年春季翻壓。在江淮和華北地區,多用作冬春棉田和糧田間套綠肥;西北地區常作麥子後茬的夏綠肥。用作棉田綠肥時,須在當年8~9月份套入棉花行間,翌年4月下旬翻壓後直播或移栽棉花。作飼草栽培時,可單播也可與麥類作物混播,苕子和麥類混播的比例以1.5:1為宜。刈割期因用途不同而異,用作青飼的宜在初花期收割;作幹草的則在盛花期收割;與麥類作物混播應在麥類作物抽穗前收割。無限花序,蟲媒花。種子成熟不一致。留種栽培時采用放蜂、稀植和搭支架等措施可提高種子產量。苕子每公頃一般產鮮草15~30噸,高的可達37.5噸以上。種植苕子的地塊,常有地老虎為害,要及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