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星科(Araceae)魔芋屬(Amorphophallus)多年生草本。古名蒟蒻。以地下球莖供食用。原產東半球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季風林地區。在印度熱帶森林中有野生原始種,可能起源於印度。遠古時代傳入錫蘭島和印度支那,進而傳到中國進行栽培,後又傳入日本。《倭名類聚抄》曾記載四川人視魔芋為珍品。魔芋分佈很廣。喜馬拉雅山以東各亞洲國傢,南起赤道線上雨林氣候區的印尼,北止中國北緯36°的寧夏、陝西季風氣候影響區都有分分佈。中國西南、華南、臺灣等地栽培較多,歐美至今未見栽培食用。

  形態和類型 魔芋球莖扁球形,商品魔芋一般橫徑約10~14厘米,大者23~27厘米,含有毒生物堿,不能生食。經煮後,則無毒。球莖側芽可長成子球莖,上中部可長出根狀莖,其頂端或中部發出新球莖,大如指頭。母球莖、子球莖和根狀莖均可作繁殖器官。新植株形成後,基部形成新球莖;老球莖和根狀莖則因其中的養料逐漸為新球莖所消耗而萎縮腐爛。若多年不收,新舊球莖每年均如此更替。每株一年一般隻長出大型葉1片,高度和幅度均可超過1米,葉柄光滑,淡紅至黃綠色,有的具綠褐斑塊。葉片深綠色,二歧分裂。從球莖的節上發出肉質不定根,上具纖維狀側根及根毛,為吸收器官。花為肉穗花序能結漿果及“種子”。2年生以上植株可能開花,但一般一棵植株當年若開花,則不長葉;長葉,則不開花,即所謂“花、葉不見面”。

  中國所產魔芋能食用者有:①花魔芋(A.rivieri),為食用魔芋中栽培較廣的一種,在中國漢中平原、四川及華南各省普遍栽培;②東川魔芋(A.mairei),產於雲南東北部;③疏毛魔芋(A.sinensis),為中國特有,產於江蘇、浙江、福建大部分地區;④疣柄魔芋(A.virosus),產於廣東、廣西南部、雲南南部海撥750米以下熱帶地方。此外,在四川西部的白魔芋,其肉色潔白,品質優良。

  栽培 魔芋喜溫暖濕潤,在年平均溫度14~20℃、無霜期240天以上的地區均能種植。球莖15℃以上開始萌芽,18~20℃地上部生長旺盛,22~25℃最適於球莖膨大。適宜肥沃濕潤、富含腐殖質的土壤。耐蔭,多種在房前屋後、疏林下、林緣或溪旁溝口的平緩坡地。產區大面積栽培時多與玉米間作。以母球莖或子球莖繁殖,3月播種,10月可采收。

  用途 魔芋含葡甘聚糖,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其淀粉膨脹力達80~100倍,可加工成“魔芋豆腐”。此外,還可用作微生物的培養基,漿紗、造紙用的粘合劑,以及瓷器的塗料等。鮮球莖中所含有毒生物堿,醫藥上外用,有解毒消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