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地區佛教石窟寺。在遼寧省義縣西北 9公裡的萬佛堂村,位於大淩河北岸。為一處北魏石窟群,內容風格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較為接近。分東、西2區,西區9窟,東區7窟,現存石窟造像多風化泐損。

  西區石窟有上下2層,上層3小窟已風化,下層6窟中以第1、第5和第6窟較大。第1窟為方形平頂中心塔柱窟。塔柱四面各開2龕,正面下層龕中雕結跏趺坐釋迦牟尼像,龕楣上為十一體小坐佛,中間小坐佛趺下有二圓輪,前臥2鹿,佛旁各有3個聽法比丘,,為鹿野苑初轉法輪故事。其餘3面佛龕佈局大體相同。塔柱四角下層雕羅漢,中部束腰,上層為纏龍須彌山。窟室左、右、後3壁各開3個佛龕,中龕上懸寶蓋,左右飛天翔繞。第6窟規模最大,窟前部已崩圮,尚存後壁高逾3米的交腳彌勒坐像,頭發呈水波狀,左右有弟子,像後鑿出禮拜式遂道。第5窟內有北魏太和二十三年 (499)營州刺史元景為孝文帝祛病祈福,“敬造石窟一區”的造窟題記,寬約1米,上方雕小千佛,千佛上有屋形龕楣。此題記的書法精美,堪稱魏碑上乘,素為書傢所愛重。

  東區諸窟殘損過甚,僅第 6窟後壁大龕中的釋迦坐像,還能看出北魏雕刻的原貌。第5窟內有北魏景明三年(502)“慰喻契丹使”韓貞等人“建造私窟”的題記。

  東西二區遺存的兩方題記,是瞭解萬佛堂石窟營造史的實物資料,也是研究中國北部邊疆歷史和地方民族歷史的重要銘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