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Cruciferae)蕓苔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是中國著名的特產蔬菜,歐美各國極少栽培。起源於亞洲。《禮記》有“魚膾芥醬”的記載,可見中國早在周代已用其種子作調味品。北宋蘇頌著《本草圖經》描述瞭青、紫兩色的葉用芥菜。明代王世懋著《瓜果蔬》有根用芥菜的記載。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又記載瞭薹用芥菜的食用價值。中國有極其豐富的子用、葉用、莖用、芽用和根用芥菜的變種和品種。

  形態和類型< 芥菜的主側根分佈在約30厘米的土層內,莖為短縮莖。葉片著生短縮莖上,有橢圓、卵圓、倒卵圓、披針等形狀。葉色綠、深綠、淺綠、黃綠、綠色間紫色紋或紫紅。葉面平滑或皺縮。葉緣鋸齒或波狀,全緣或有深淺不同、大小不等的裂片。葉片的中肋有的擴大為扁平狀或曲折包心結球,有的中肋上有不同形狀的突起,有的伸長成箭桿狀。有的變種在葉腋間抽出許多腋芽,分蘗成為供食用的主要部分。花冠十字形,黃色,四強雄蕊,異花傳粉,但自交也能結實。種子圓形或橢圓形,色澤紅褐或紅色,千粒重約1克左右。

  中國的芥菜主要有6個類型。①芥子菜(B.junceavar.scelerata)。一年生,播種當年即可收獲種子。②葉用芥菜。二年生。有5個主要變種:大葉芥(var.foliosa)的植株和葉片均較大,葉緣波狀或鈍鋸齒狀,少有缺裂,葉柄狹長或較寬;花葉芥(var.multisecta)的葉緣有明顯缺裂,其細裂程度因品種而異;瘤葉芥(var.strumata)的葉柄發達,其上具有不同形狀的突起或瘤狀物;包心芥(var.capitata)的葉柄和中肋增寬,中心的葉片包心成為葉球;分蘗芥(var.multiceps)通稱雪裡蕻,其短縮莖上側芽發達,形成分蘗。③莖用芥菜(var.tsatsai)。二年生。短縮莖上形成不同形狀的瘤狀突起;有些品種短縮莖伸長成為不同形狀的棒狀,沒有突起或突起不明顯。④薹用芥菜(var.scaposus)。又稱天菜或蔥菜。二年生。花莖肥大。⑤芽用芥菜(var.gemmifera)。又稱兒菜。二年生。短縮莖和其上的腋芽均肥大。⑥根用芥菜(var.napiformis)。二年生。又名大頭菜。各種芥菜的染色體數均為2n=36,彼此可相互雜交。(見彩圖)

根用芥菜 中國農科院蔬菜所稿

莖用芥菜 四川涪陵地區農科所稿

  栽培 芥菜喜冷涼潤濕,忌炎熱、幹旱,稍耐霜凍。適於種子萌發的旬平均溫度為25℃。最適於葉片生長的旬平均溫度為15℃,最適於食用器官生長的溫度為8~15℃,但莖用芥菜和包心芥食用器官的形成要求較低的溫度,一般葉用芥菜對溫度要求較不嚴格。孕蕾、抽薹、開花結實需要經過低溫春化和長日照條件。中國南北各地均以秋播為主,長江流域及西南、華南各地於冬季或次春收獲,北方於霜凍前收獲。以幼小植株供食用的葉用芥菜在南方可春播或夏播。生長期中遇長日照時較易抽薹,影響食用器官的生長。一般都行育苗移栽,每畝苗床播種量約500克,可栽植大田20畝。幼苗受蚜蟲為害可感染病毒病,常用反光銀灰色塑料薄膜作成有間隔的條狀小棚覆蓋育苗加以防治。每畝栽植密度,適期播種的大型品種為4000株左右,晚播者或小型品種的密度可增加。栽植過程中除施氮肥外,結合施用磷、鉀肥可提高產量和品質,並可減少莖用芥菜的空心率。

  用途 芥菜含有硫代葡萄糖苷,經水解後產生揮發性的異硫氰酸化合物、硫氰酸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具有特殊的風味和辛辣味。新鮮的芥菜除含硫胺素、核黃素和尼克酸外,每100克鮮重含維生素C40毫克、含氮物質12%。莖用芥菜經加工成榨菜後,其所含的蛋白質分解成16種氨基酸,其中谷氨酸最多,故滋味鮮美,並富營養,以中國四川和浙江的榨菜最著名。葉用芥菜如大葉芥的葉片或中肋、瘤葉芥的葉柄、包心芥的葉球、分蘗芥的分蘗以及其他類型的芥菜,也都可鮮食或加工。如四川的冬菜和芽菜、貴州的鹽酸菜、福建的糟菜和醃菜、廣東惠陽的梅菜、浙江的雪裡蕻等就是芥菜的葉柄、短縮莖或花薹幼嫩部分的加工品;潮州咸菜是包心芥的加工品。雲南大頭菜則是根用芥菜的加工品。芥子菜的種子可磨研成末,供調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