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時期紀念死者的遺存。主要分佈於南西伯利亞阿勒泰和圖瓦地區,蒙古人民共和國、中亞和中國新疆境內也有發現。圍欄年代屬6~8世紀,石雕則屬6世紀末~10世紀。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蘇聯考古學傢進行瞭較多的調查、發掘與研究。

  圍欄用豎埋的石板構成,一般呈正方形,少數作長方形。最小的每邊長僅0.8米,最大的為9.55米×8.5米,一般約2.3米見方,高度為0.1~0.5米。圍欄內平鋪小塊巖石或礫石。一般以四邊間或四角正對東南南西北四方。有的建在同一時期的墓地上,有的則自聚成群。一部分圍欄東側立有面東的石雕人像。有的還列置柱形立石,即所謂“石人”,高0.1~0.7米不等,通常立一、二具,在圖瓦的56處圍欄中,少者立3具,多者157具,均往東排列,間距不等,有的綿延達350米。已發掘的100多個圍欄,在積石下即見生土,間或發現一個埋有殘木柱或石塊、炭灰的淺坑。常見綿羊骨、馬骨,偶爾出刀、馬銜、鏃、錛等鐵器,表明圍欄是祭祀死者的遺跡。根據在巴澤雷克塚墓附近發現有橢圓形石砌體,有人推測圍欄起源於公元前第1千年代下半葉的阿爾泰地區。

  石雕人像除置於圍欄附近以外,也有單獨豎立的。加工程度不一,從近似人形的打鑿石板到雕工精細的圓雕人像都有。7~8世紀的比較簡略,8~9世紀的則有較強的寫實性。在阿爾泰和圖瓦發現的都是男像,從臉型和胡子形式看來,應是肖像,多數帶有蒙古人面部種特征。雕工較精的刻有帽子或發髻、發辮、耳環、衣著、腰帶及其上的飾牌、大刀、短劍、小袋等,手上常捧一件容器。關於石雕的含義,有人認為系表現突厥貴族人物生前所殺的最強大的敵人;另有人認為系死亡的英雄本人,那些沒有雕鑿的“石人”才代表被殺死的敵人。後者的論證比較充分。

阿爾泰庫賴草原特特地方的石雕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