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Gramineae)菰屬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又名菰,茭筍、菰手。原產中國。以肉質莖供食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關於茭白植物性狀和栽培方法的詳細描述。中國自廣東、臺灣至哈爾濱都有種植,但以長江流域以南特別是太湖流域栽培較多。植株高2~2.5米,多數分蘗而叢生,每一分蘗有葉5~8片,葉片長30~45釐米。寬2.8~3.8釐米,長披針形,葉鞘長40~60釐米,各葉葉鞘自地面向上層層左右互相抱合,形成假莖。黑粉菌侵入茭白嫩莖後,刺激產生激素物質如吲哚乙酸酸等,能促使細胞生長,使花莖組織畸形膨大,形成肥厚的肉質莖,通稱茭白。呈紡錘形,長約16~20厘米,橫徑約2~3厘米。茭株體內如無黑粉菌寄生時,花莖不膨大而正常抽薹開花甚至結實,這種茭株通稱“雄茭”,食用價值低。有的茭株體內黑粉菌侵入後,在花莖內迅速形成厚垣胞子,使茭肉變成一包黑灰,通稱“灰茭”,也不能食用。花小,綠色,單性,圓錐花序頂生,上部雌花,下部雄花。種子細長、染色體數2n=30。有2個栽培型:①雙季茭。種苗栽插後在一年期間可采收2次。品種有兩頭早、蘇州臘臺種、無錫中介茭、吳江茭、黃黴茭等。②單季茭。春夏栽培,每年1熟,可連續采收2~3年,再換田栽植。品種有杭州象牙茭,宜興稻茭等。(見彩圖)

茭白

  茭白喜溫暖,氣溫10~20℃時萌芽,20~30℃為分蘗盛期,15~25℃為孕茭期;氣溫降至16℃以下時生長停滯,5℃以下地上部分枯死。適於富含有機質、具一定水層的土地種植。用分株法繁殖:將老墩除去“雄茭”和“灰茭”後,劈分成許多小墩栽植。春栽一熟和兩熟茭的晚熟品種,行距66~72厘米,墩距66厘米。每畝約栽1100穴;夏栽兩熟茭早熟品種,行距42~45厘米,墩距33厘米,每畝約栽4000穴。茭白需大量氮肥,適量磷、鉀肥。灌水苗期宜淺,以利提高地溫,促進發根分蘗;孕茭期宜深,以利茭白肥嫩。病害有胡麻斑病,蟲害有二化螟、葉蟬、蚜蟲等。

  茭白肉質潔白,蛋白質含量雖不高(1.5%),但由於以氨基酸形態存在,故作蔬菜食用時味較鮮美。也可加工制罐。中醫學認為有利尿、消渴、解毒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