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採伐季節內,將伐區上的林木全部伐除的森林主伐方式。伐後跡地一般採用人工更新,在目的樹種天然更新有保障時,也可採用天然更新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更新後形成的森林為同齡林,也是單層林。

  皆伐的優點是集中採伐,便於機械化作業;伐區上沒有保留木(除留少量母樹外),不會有風倒為害;簡便易行,便於人工更新;不必選擇採伐木和確定採伐強度。缺點是伐後氣溫振幅大,增加瞭幼樹受日灼和霜凍危害的可能性;土壤變得乾燥或沼澤化,雜草、灌叢繁茂茂,影響幼樹生長降低森林涵養水源的作用,不利水土保持。且同時,皆伐成林後林相單調,影響景觀,也不利於鳥獸棲居。皆伐適用於地勢平緩區域的成、過熟單層同齡林或中、小徑杪的異齡林,以及使天然次生林成為速生豐產林的改造,但不適用於防護林、風景區和森林火災危險性大的地區,禁用於陡坡和土壤沖刷、崩塌嚴重的地區。

  為瞭限制采伐面積過大和使伐區規整化,便於組織木材運輸,有利天然更新和保護環境,應考慮伐區的大小、形狀和排列方法。一般伐區面積宜適當減小,形狀最好呈帶狀;但在地形不整齊或不同年齡林分呈塊狀混交時也可用塊狀。伐區的寬度依樹種種子飛播的遠近而定,一般中等大小帶翅的種子,寬度最好為樹高的2~5倍(50~100米)。在山地條件下,伐區寬度宜小於平緩的地方。坡度越大,伐區寬度應越窄。伐區的長度可根據集材的要求而定。伐區的方向即采伐帶的指向應與種子飛播的主風向相垂直,水平設置或傾斜於山坡,以有利於種子散播於全伐區。相鄰的伐區不能同時采伐,而應間隔一定年限,等已采伐帶內全部更新時才能伐去相鄰采伐帶。這一間隔時期稱為間隔期,通常需要3~5年或者更長些。

  帶狀皆伐主要有兩種形式:①帶狀間隔皆伐。是將整個采伐的林地區分為若幹采伐帶,先是隔一帶采一帶,留下的保留帶作為種源,並對新成長的幼樹起保護作用。幾年後,當第1次采伐帶內幼樹全更新後,再伐去全部保留帶。保留帶跡地可進行人工更新,或保留少量母樹天然下種,或在種子豐年采伐,使成熟的種子在林木伐倒後即散播於林地(見森林更新)。②帶狀連續皆伐。是伐完一個采伐帶,待跡地更新後,再接連伐第2個采伐帶,依此類推。為合理、及時地利用大面積的成、過熟林,常將林地劃分為采伐列區,每一個采伐列區中,劃分3個或3個以上的采伐帶,再按上述辦法逐帶采伐(見圖)。

  塊狀皆伐在伐區的形狀常根據地形和林分狀況而改變。可以分散在全林內,逐年分批采伐和更新,直至全林采伐和更新完畢。整個林區的森林仍為異齡狀態。更新方法主要是人工更新。若為天然更新,伐區的形狀最好也是帶狀,以發揮周圍未伐林木的下種作用。排列位置時宜考慮同一年度采伐的塊狀林地有一定的間隔距離,采伐相鄰地塊有一定的間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