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海參綱(Holothurioi-dea)動物的總稱。全世界約有900多種,但隻有約40種體壁較厚的大型種可供食用。中國食用海參有20種,其中10種品質較好,是名貴海產品。海參在中國不僅作為佳餚,且是滋補品。清代《本草綱目拾遺》載“海參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

  形態 海參體呈圓筒狀,前端有口,後端有肛門,口周圍有盾狀、樹枝狀、羽狀、指狀觸手,數目為10、12、15或20個,有的為8、25或30個。觸手的形狀和數目是分類的重要標準。多數具管足,一般沿著身體5個步帶排列,是海參的運動器官,背面的管足常變成疣足或肉刺。腹面管足一般較多而發達,常排成3縱列,末端有吸盤,故適於匍匐行動。體壁柔韌,富含結締組織。厚薄隨種類而異,一般體壁厚的種類均可食用。骨骼不發達,許多微小石灰質骨片埋藏於外皮之下。消化道由口經食道到腸。腸後端膨大形成泄殖腔,最後開口於肛門。體腔中有一個或兩個中空的樹枝狀器官,後端匯合於泄殖腔,稱呼吸樹或水肺,是海參的呼吸器官。靠泄殖腔的擴張和收縮,水可以出入呼吸樹而行呼吸作用。有的種類泄殖腔附近有許多細長的盲管,開口於呼吸樹的基部或直接開口於泄殖腔,稱居維氏器。當海參受刺激或遭受攻擊時,居維氏器從肛門射出,纏繞粘著侵犯它的敵人,從而保護自身。肌肉系統發達,體壁有5條縱肌和很多環肌,身體能伸張和收縮。多數種類雌雄異體,但在外形上難以區分性別。生殖腺位於腸系膜的一側或兩側,有1條總管向上開口於背中線觸手間或稍後方。生殖孔常在生殖疣上,一般在生殖季節較明顯。(見彩圖)

海參 中國農學會稿

  生物學特性 海參幾乎全部生活於海洋,種類最多的是在印度-西太平洋區,尤其是食用海參大多分佈在熱帶珊瑚礁內。中國北方隻有1種優質食用海參(刺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而海南島和西沙群島產的食用海參有10餘種,多生活在潮間帶或淺海。深海的種類大多不能食用。海參多營底上生活,有的也營底內生活。它們在海底遲鈍地匍匐爬行,潛伏不動或躲在石縫之中。餌料是混在沉積物裡的有機碎屑和海藻、有孔蟲、放射蟲、橈足類、介形類、小形貝類等小型生物,隨同沉積物一並吞入口中。靠觸手鏟或耙取沉積物表層物質。再生力很強,受到刺激或在水質污濁或缺氧等不良環境中,身體常強力收縮,壓迫內臟從肛門排出(排臟現象),並能再生新的內臟。少數種類身體被橫切為2~3段,各段也能再生為完整個體。海參中的熱帶或溫帶種大多在春季和夏季產卵。也有一些熱帶種類全年都產卵。產卵時間多在傍晚或夜間。通常是雄的先排精,隨後雌的排卵。受精卵在海水中發育。卵通常都較小而透明,略帶浮性,卵裂屬於典型的輻射型全等裂,大約經過2~3天變為自由遊泳的耳狀幼體。再經5~7天,變態為樽形幼體。之後再變態為五觸手幼體,就開始底棲生活。五觸手幼體隨著觸手和管足逐漸增加而變態為稚參。約經2~3年達性成熟,產卵後還能繼續生長。

  生產 海參主要靠潛水員潛水采捕,退潮時也可拾取少量。刺參人工育苗20世紀80年代初獲得成功。

  海參通常加工成幹制品。加工方法在中國西沙群島是將鮮海參除臟、水煮、烘烤後曬幹。中國北方的刺參加工,一般是先除臟經水煮2~3次,然後在煮參的飽和鹽水中醃漬8~10天,拌些草木灰曬幹。日本將海參腸子用鹽醃漬後稱“海鼠腸”,也供食用。